教师追问,让课堂学习有思维含量

作者: 汪智星

教师追问,让课堂学习有思维含量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强调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教师及时、适切、巧妙地追问,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使语文课富有思维含量。

一、教师追问要及时

“问”是教与学真实发生和有效推进的重要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追问,能让课堂更有深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少年闰土》时,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问学生:“这个少年是谁?"学生哑口无言,因为从这一段中无法判断。显然,这样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改良后的问题是:“读了第一自然段后,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个少年到底是谁,有没有其他办法?”这一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第二自然段首句"这少年便是闰土”中能找到答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追问:“既然你从第二自然段首句明白了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的少年是闰土,请继续思考,你可以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些具体语句中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有的学生从“项带银圈”中体会到闰土的可爱,有的学生从“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的刺去"中体会到闰土的勇敢。

教师及时追问,引导学生借助第一自然段中的语言理解与思考,真切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验证了“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的理念。教师的追问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保持一致,这样能为上有思维含量的语文课提供帮助。

二、教师追问要适切

追问是问的一种形式,适切的追问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年仅十二三岁的周恩来为什么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志向?”这是一个涵盖全文的关键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 ~ 1 0 自然段,学生明白了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体会到他的抱负和胸怀。此时,教师通过追问“为什么少年周恩来有着这样的远大志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 1 1 ~ 1 4 自然段,让学生明白这与周恩来从伯父那听闻“中华不振"却不能真正理解有关。教师通过追问“少年周恩来什么时候才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 5 ~ 1 7 自然段,读懂周恩来亲眼看见一个不幸女人的遭遇后,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在解答中心问题和连环追问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少年周恩来从听闻“中华不振"到真正体会“中华不振”,再到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要求学生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学目标逐步实现。适切的追问要求教师正确解读文本、把握行文思路,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三、教师追问要巧妙

教师的追问要讲究“巧"字,其背后是教师育人智慧的彰显。巧妙的追问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1.顺势而问

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爬天都峰》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攀”和“辫”。教师出示学生预习作业中“攀"字的错误写法,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后追问:“为什么‘攀'字中间不能写成‘人’,而必须写成‘大'?"学生回答:“这是一双大手用力抓着树枝向上攀爬。"教师肯定后小结:“对,这是一双大手,也是一双有力的大手。"在教学“辫"字时,教师出示形近字“辫”“辩”“辨”,引导学生发现区别后追问:“能根据三个字的不同偏旁说说它们的不同意思吗?"学生回答:“‘辫'字中间是‘纟’,指辫子;‘辩'字中间是‘讠’,如辩解、辩论;‘辨'字中间是‘刀’,如辨别、分辨。"教师的追问让学生不仅能知其形,更能深刻理解其义。

2.有意为之

在教学《爬天都峰》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时,设疑:“读完后,你的内心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从‘我爬得上去吗?'体会到作者对自己能否爬上去的怀疑。”教师追问:“能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怀疑自己吗?”学生回答:“从‘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可见峰顶很高,从‘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可见路很陡。"教师小结:“听你们这样分析,作者的怀疑在情理之中。"教师的追问让学生读书更用心、思考更深入,学生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制造矛盾

在教学《爬天都峰》时,教师通过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一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制造“矛盾”,并追问:“你们觉得这只是老爷爷和小朋友之间的一次礼貌的问候吗?如果不是,说说理由。"学生回答:“我从老爷爷的问话中,体会到他对小朋友爬天都峰的惊讶,因为天都峰这么险,小孩敢来爬,他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对小朋友勇气的赞赏;从小朋友的问候中,尤其是一个‘也'字,体会到小孩对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惊讶,没想到老爷爷有勇气挑战。”教师的追问让学生在“矛盾”中深入思考与分析,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追问要及时、适切、巧妙,如此,便能达到追问在语文学习中的预期效果。追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它让语文课真正富有思维含量。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追问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0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