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树木”: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

作者: 李吉波

“森林”与"树木”: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 0

李吉波,中小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博览》签约作者。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曾在《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一百多篇。

一、教师站位

作者撰写文章,通常以自我表达为中心,很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来选材立意、遣词造句。而编者编写教材,却是从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的角度,依据语文学习目标体系,按其功能,将题材、文体、写作手法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几篇文章组成一个主题单元,共同承载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而将一个个主题单元、一册册语文教材,从低到高、由易到难组合在一起,便构建起整个语文教材体系,承载着语文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从这一角度来看,文章一经选入教材,就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文章,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工具。即使是同一篇课文,身处不同的版本或不同的主题单元,其承载的教学自标和任务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深入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更好地把握和利用教材,真正地把“新课标"要求落实到位。因此,就语文教学而言,着眼于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套语文教材,整体组织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综观教师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缺乏应有的教材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节课几乎同一个模式,读书、识字、分段、分析句子或段落,总结文章思想,讲解文章写作方法。这篇课文这样教,下一篇课文还是这样教;三年级这样教,六年级也这样教;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也有一些教师,为追求所谓的“创新”和“风格”,剑走偏锋,“我的文本我解读”“我的课堂我做主”,一切跟着个人感觉走,舍本逐末,偏离了文章的本意,丢掉了文本应承载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叶老的“例子观”,揭示了语文教材的特质一一既框定了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标准,也指出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宗旨。

课文是教不完的,课文中的内容也是教不完的。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要让教材为我所用,为学生系统地学习语文服务,教师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眼里不要只町着“这一篇课文”,而要装着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语文目标体系,要有整体语文教学观,牢固树立教材意识,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

当然,强调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不重视单篇课文的教学,而是为了突出单元语文要素的价值。单篇课文的教学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没有单篇课文的教学,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融会贯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篇课文是“木”,主题单元是“林”。“独木不成林”,无“木”更无“林”,“木”与“林”二者互为一体。此外,除了单元语文要素,课文还承载着识字、写字、言语训练、思想教育等基本任务,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常规项目,必不可少。

因此,教师不仅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学生对话,更要与编者对话,如此才能深入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精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新课标"要求。

二、教材解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散文作品,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猫》一课链接了夏丐尊和周而复写猫的片段,《白鹅》一课链接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习作则以“我的动物朋友"为话题,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

(一)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习作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要素,既指向阅读,也指向表达。“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不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深入体会“写了什么”,还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和学习“要怎么写”。这是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要素上的进一步提升。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习作话题是“我的动物朋友”。与以往描写动物的习作单元不同,本单元习作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表达。这一独特的编排方式,旨在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和表达需要,明确习作的目的和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在表达时具备强烈的对象意识。

由此看来,不管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还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单元教学的重点都指向“写”,旨在加强读写融合。

(二)内容分析

从内容上看,三篇课文的语言平实自然、描写对象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郁。《猫》一课,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一课,作者则用口语化的语言,以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白鹅》一课,作者描写了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写法分析

从写法上看,《猫》一课,作者运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却又如数家珍地描述了它的种种惹人喜爱的行为,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语言平实、亲切自然,“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吧"“啊""呢"等语气词,如同朋友般的呢喃,亲切自然。“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连踩在稿纸上的猫脚印都看成“小梅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无忧无虑”“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等词句,更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将猫当成一个任性可爱的孩子来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12.pd原版全文

《母鸡》一课,作者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前半部分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并历数母鸡“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的事例,而后半部分又细致地描写了母鸡如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先贬后褒、欲扬先抑,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白鹅》一课,也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作者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细致地描摹了白鹅“高傲”的特点。白鹅叫时“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白鹅走路时“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白鹅吃东西时“三板一眼,一丝不苟”,即使被狗抢食,依然不改吃相。这些反语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四)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看,三篇课文都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猫》一课,先是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领段,分述了三方面的内容: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有时无比英勇,有时又无比胆小。再以“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为总起句,分述小猫淘气的事例。《母鸡》一课,先是以“我一向讨厌母鸡"为总起句,分述母鸡“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再通过第四自然段过渡,进而细致地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阐述了自己为何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庆”。《白鹅》则以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总领,分述了白鹅在鸣叫、走路和吃东西时的具体表现。

三、单元架构

教学本单元时,从教学层次上,教师可以由“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切入,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可喜欢是一回事儿,表达又是另一回事儿。即使学生非常喜欢小动物,可让他们说一说、介绍一下,他们又“无从说起”“无以言表”。此时,教师不妨如此导入一—看看“作家们是如何写小动物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页,理解语文要素;再引导学生通读单元课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了这些基础,学生便可有效进人单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又能让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三篇课文,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体现了不同的教学价值。《猫》一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明贬实褒”的作用,品味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担负着强化或拓展单元语文要素的重任;《白鹅》作为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妙趣横生的描述,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巩固“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学完三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进行读写迁移。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总一分一总”的阅读架构和“先学一再仿"的写作架构,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作者及生活的对话,打破教材与生活、阅读与表达的壁垒,深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从“借助思维导图,提供读写支架”"对比阅读,融会贯通”“披文入情,品味语言”三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思维导图,提供读写支架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梳理"和“压缩"各种信息,帮助我们厘清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对原本杂乱无章的内容进行筛选、排列、组合,让思维从模糊到清晰,变得可视化。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既可用于读,帮助梳理文脉;也可用于写,帮助学生谋篇布局。

《猫》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学生品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脉,品析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文章清楚明了的结构布局和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的领悟。教学《母鸡》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猫》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以此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静心思考,深入与文本对话。学生品读课文后,可以进一步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在诵读和记忆中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实现初步的读写迁移。教学《白鹅》一课时,教师可以尽量将写法渗透到思维导图中,引导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借助思维导图编写写作提纲。教学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利用思维导图回顾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画出思维导图,确定好写什么、怎么写,再下笔作文,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明晰脉络。

(二)对比阅读,融会贯通

对比阅读,就是将两篇及两篇以上的放在一起,从内容或形式上进行异同比较,从而加深认识、把握特点。就语文教学而言,对比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更加系统,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课文读课文”,转换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强化写的意识。

例如,将老舍先生的《猫》和夏丐尊、周而复的《猫》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作家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时的不同观察角度和表达方法。又如,将老舍的《猫》和《母鸡》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体会两种动物的不同特点,发现两篇课文在结构、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区别。再如,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更能让学生从结构、布局、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借鉴。这可比孤立的单篇课文教学有效得多。

(三)披文人情,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策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像音乐那样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也不像绘画那样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更不像影视剧那样把形象直接呈现给我们。总之,它不能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因此,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学生必须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譬如《猫》一课,“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不仅写出了猫的温柔,更写出了作者对猫发自内心的喜爱。倘若不喜爱,谁能把踩在稿纸上的脏脚印说成“小梅花”?再如,《白鹅》一课,白鹅“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即使饭罐被狗抢食得“空空如也”,它也不曾改变,反而“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将这些画面循环几遍,真是喜感十足。

总之,一个单元里的几篇课文,靠语文要素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主题单元。这一个主题单元就是一个整体。语文要素既是它们的主要任务,也是它们的联系纽带。强调单元整体教学,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强调教材意识和教师站位,强调教师要在深人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唯有如此,方能步步为营,踏踏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