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四性”:夯实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熊建峰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肩负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阅读能力的重任。突出本位性、实践性、文体性和独特性这“四性”,能有效筑牢阅读教学根基,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理解、感悟、探究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审美素养得到持续提升。
一、牢记初心使命,凸显语文学科的本位性
牢记阅读教学的初心使命,关键在于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位性。本位性是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坚持阅读教学的本位性,就是要全力传授语文学科独有的知识、方法和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探究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等能力,而非将重点放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规律上。虽然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其他诸多学科的内容存在交融与交叉,但阅读教学自身的内涵与边界必须清晰明确,必须坚守语文学科的本心、本位、本色和本质,不能舍本逐末,只顾耕耘他人的田地,而荒废了自家的百花园。
阅读教学的本位性,就是要聚焦于字词句篇,关注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核心知识,强化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应以服务于语文学科为宗旨,其主要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的本位性内容丰富多样,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课文,其本位性内容各有侧重。例如,学习记叙文时,学生既要掌握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表达顺序,也要熟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既要学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也要领会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烘托映衬、对比等表现手法;既要了解总分、并列、递进、因果等构段模式,也要把握横向展开、纵向推进、对比联结、由果溯因等谋篇布局方式。
为凸显语文学科的本位属性,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事物形象、人物精神和文本的主题思想,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技巧。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一篇篇文本中梳理、提炼出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和规律。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内容与形式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言形式的作用;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感悟文本的活动中,自觉遵循从形式到内容再回到形式的教学路径,引领学生深人揣摩、体会并解析语言形式这一语文学科的特质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规律。
二、强化体验,突出学习语言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增长才智,提升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应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阅读教学要突出实践性,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怎么写”,又要设计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好”,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揣摩语言形式、体会语言规律、获得语言经验,从模仿、运用走向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葡相如不惧强敌、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可分两大板块:板块一,连词成句速读课文,厘清发展脉络,概括三个小故事,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句段,体会葡相如和廉颇的个性特点和可贵品质;板块二,聚焦重点词句,结合自己的感悟,创写实用性的小练笔,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教学板块二时,笔者又设计了四项子任务:任务一,聚焦“不服”,讨要说法,代写自白信。凭借课文,寻找将相“不和"的缘由。蔺相如职位高,廉颇心怀不满,向谁诉说?让学生替廉颇给赵王写一封自白信,诉说廉颇的功劳和苦劳。任务二,深究“一张嘴”,促使和解,代写劝慰信。蔺相如的“一张嘴"真了不得,集智慧、勇敢、气魄、壮心于一体,化解了一次次危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笔者让学生替赵王给廉颇写一封劝慰信,请他不要心存怨气,左膀右臂要同心协力。任务三,顾全大局,主动认罪,代写请罪书。廉颇思前想后,深感有愧有罪。笔者让学生替廉颇给蔺相如写一封请罪书。任务四,将相“和好”,众人夸赞,代写表扬信。廉颇、葡相如二人怀拳拳爱国心、悠悠报国志,握手言“和”。笔者让学生自选角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夸赞廉颇、葡相如的行为。教学时,笔者紧扣情节脉络,将写自白信、劝慰信、请罪书、表扬信的任务贯穿其中,使学生的"读"有针对性地助力于“写”,而"写"又升华了“读”,使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境化、过程化。
三、把握共性规律,体现同类课文的文体性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既有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性文本,也有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不同文体的共性规律,弄清其特点和差异,避免因文体意识淡化而导致的同质化教学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体特征,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突出不同文体的独特性,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从而增长文体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例如,童话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创编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揭示了生活的本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情节脉络,认清故事中的人和事,展开想象、理解寓意,畅谈学习感受。
再如,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统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论据,是基础,是材料,回答“为什么"并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手段,是技巧,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开篇便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明确指出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感悟科学家们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还要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仔细分析作者列举的典型事例——化学家波义耳通过对紫罗兰变色的观察发明了测试酸碱的石蕊试纸;气象学家魏格纳通过对地球板块凹、凸吻合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通过对人睡觉时眼珠转动的观察,得出睡眠时眼球转动快容易做梦的结论。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通过反复实践探索找到真理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结构特征,体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将观点与事例有机结合,使论证过程清晰而有力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升对议论文的鉴赏能力,进而提升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19.pd原版全文
四、探究个性特点,彰显每篇课文的独特性
探究文本的个性特点,就是要彰显每篇课文的独特性和教学价值。独特性就是一篇课文最具个性特征、最具匠心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是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亮点。阅读教学必须重点探究所教课文的个性特质,挖掘每篇课文的特色和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探究所教课文的独特个性,既符合阅读教学促使学生语言生命生长的需要,也符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所教文本的独特性探究得越充分,学生积累的语言形式和技巧就越多,积蓄的语言智慧和能量就越大,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语言表现就会更活跃、更精彩。探究所教课文的独特性,既要关注学情、立足当下,又要关注未来、着眼长远,使学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小说《穷人》时,笔者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状况,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紧扣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五个板块的学习内容。板块一,初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板块二,再读小说,聚焦心理描写,揣摩内心世界。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学习任务单(见表1),引导学生找出体现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桑娜的内心为什么充满矛盾却又那么坚定。板块三,关注人物的言行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板块四,抓住环境描写,体会烘托作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勾画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小屋里“温暖而舒适”,表现出桑娜勤劳持家,一家人互爱互敬;桑娜家的“温暖而舒适”与西蒙家的“潮湿又阴冷"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情节发展,表明桑娜“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海上的恶劣环境,突出渔夫谋生的艰辛;“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预示柳暗花明,结局美好。板块五,指导“小练笔”,描写心理活动,强化读中学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想一想桑娜为什么“坐着一动不动”,此时此刻她的内心应该如波涛般起伏不定,猜想她想到了什么,剖析桑娜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美好心灵。

教学《穷人》时,教师可以围绕上述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不仅符合学情和小说的文体特征,而且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梯度合理、富有差异性和个性。教师要深人探究文本的个性特征,精准选择学生最需要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方法、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如果说凸显“本位性"着眼于阅读教学“教什么”,那么,突出“实践性”体现“文体性”探究“独特性"则着眼于“怎么教”。阅读教学凸显“四性”,就是要体现学习语文是一个“学而思、思而行、行而悟、悟而通”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