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老师习作批改的四把钥匙

作者: 胡旺洪

“懒”老师习作批改的四把钥匙0

“文不改,难出彩。"在习作教学的广袤天地里,学生才是修改文章的主角,教师则应站在宏观的角度,巧妙地引导,恰如领航的灯塔,照亮学生在习作之海中航行的方向。那么,教师在这一场“习作批改之旅”中该如何施力呢?且看我这"懒”老师的四把钥匙。

钥匙一:洞察习作批改的真谛—追 寻好作文的模样

回溯到197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那场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9岁的小艾克尔以一篇《孵蛋》惊艳众人。他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与小伙伴郊外拾蛋后的争论,以及孵出“尼克松"这一荒诞却充满童趣的想象。此作文获一等奖,原因无他,那字里行间满溢的童趣与童真,恰似一股清泉,流淌在评委心间。

究竟何为好作文?它绝非成人思维下的千篇一律,而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儿童用心书写生活中的点滴趣事,用那清澈的童眼观察、感受周围的一切,让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不被成人世界的规则与框架所束缚,将天真无邪、烂漫纯粹融人每一个字符之中。

钥匙二:精雕“互批小组"架构一探 寻分工的智慧

我班的习作批改之路,由“互批”“师阅”“自改”三段旅程铺就。其中的互批环节,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领,尤为关键。让学生化身“小老师”,实则是对他们能力的挑战。他们要对习作要求熟稔于心,如航海者牢记航线;他们能精准洞察文章的优劣得失,似医者号脉;他们会细细品味词句的精妙,若美食家品鉴佳肴。

这些能力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是长期训练与相互影响的结果。我在组建习作小组时,慎之又慎。我通常会让写作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带领组员深入阅读每一篇习作,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最后由组长执笔,记录下小组的智慧结晶一一详细的批改意见,并给出合理的评分建议。如此一来,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写作与鉴赏水平,更学会了倾听与协作。

钥匙三:秉持典型示范的理念一解锁讲评的密码

当互批后的作文本汇聚到我的案头时,我便会开启一场快速的文字之旅一一浏览,用波浪线画出那些如明珠般闪耀的精彩词句,用五角星标注触动心灵的段落。在这简单却不草率的师阅过程中,我的核心使命是发掘典型习作,为即将到来的讲评盛宴备好佳肴。

讲评时,“对比”是神奇的魔杖。以“描绘我的小伙伴”主题习作为例,我精心挑选出两个片段。片段一选自《我的“开心果"好友》:“我的好朋友小阳,他的眼睛眯起来像弯弯的月牙,他笑起来嘴角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像盛了蜜一样甜。他的头发总是乱乱的,像个鸟窝,可他却说那是时尚的‘鸟巢造型’。”片段二选自《学霸小辉》:“小辉,人如其名,浑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总是透着专注。他走路时背挺得笔直,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小白杨。他的知识储备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历史文学,他都能侃侃而谈。"这两个片段,一个侧重外貌与性格描写,一个倾向于人物气质与才华的展现,风格迥异,却都能为学生打开写作的新窗,让他们在对比中感悟描写人物的多元手法,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钥匙四:夯实讲评后续的基石一助 力自我提升

批改习作,绝非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当作文历经互批与师阅的洗礼,重新回到学生手中时,我会深情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莫只町着分数,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标记。要用心去倾听同伴的声音,回味老师的讲评,如同探险家重新审视走过的路。请大胆地修改你的作文,让你的文字在反思中变得更好。不用重新誉抄,在文末写下你内心的感悟便可,那是你成长的足迹。"若有幸发现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我会毫不犹豫地鼓励学生将其投寄出去,让他们的文字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光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这“懒"老师,实则是用一种别样的智慧,为学生搭建起习作成长的阶梯。全班45个孩子,犹如45颗星星,在写作的天空中闪烁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由此可见,这“懒”人的“懒办法”,恰似一缕春风,吹出了习作教学的繁花盛景,让学生在自主与探索中迈向写作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市玉潭街道中心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2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