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老师的意外想念

作者: 董达姿

傍晚,在学校银杏小道上溜达时,几个经过我身边的女生回头看看我,然后头碰头地低语几句,又回头看看我。我笑着问道:“你们几个小姑娘,是在说校长坏话吧?"其中一个女生说:“不不不,我们看你很像我们在抖音上刷到的一个人,校长您演过电影吗?”我有点惊讶,我是演过电影,不过,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且我演的只是一部小众的非商业公益片,我在里面只不过演了一个没几句台词的边缘小角色,自己都没多少印象了。我回答道:“我确实演过电影,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你们可能当时才一两岁吧,我演的就是一个老师。”看着她们单纯又热烈的眼神,我竟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如烟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脑海中回放。

她们说的电影是《万年烛光》,主人公的原型是我的初三语文老师何子策。

在我的所有老师中,何子策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之一。他个头矮小,微微有点驼背,声音尖锐、响亮,嘴角总是浮现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笑意,他看人时透着慈祥而又严厉的目光。记忆里,初三那年,他教我语文,总是用那特有的尖锐、响亮的声音朗读课文,摇头晃脑,沉醉其中。他早上总是很早就到寝室里催我们起床,那时候没有电灯,冬天的早上,到处黑的,我们迷迷糊糊地爬起来,也没有水刷牙洗脸,用脏兮兮的手一边揉着眼晴一边高一脚低一脚地往教室里走。在教室里,我们点着煤油灯,哇啦哇啦地读书。

我和何老师曾经发生过一场"论战”。他布置了一篇作文,具体要求我已经忘了,我只记得我仿照了《白杨礼赞》写景,仿照了读过的小说编情节,大意是说一个农村的孩子春天放牛时,把路边新栽的树苗都拔了当武器玩,结果第二年春天大雨把路冲毁了。就是这么一些内容,现在看来肤浅得可笑,但当时何老师给我写了一长篇红红的批语,概括起来就是我这篇作文是抄的。我大概是很气愤了,当即重新写了一篇作文,我记得引用了“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后面还附了一长段辩解词。后来,我就没有此事的记忆了,不知道是否还有后篇,也许不了了之了。我也想不起来当时我的心情,凭感觉也许应该会生气吧。但许多年以后,每每我想起这件事,心里涌起的,竟是高兴、自豪等情绪,没有丝毫生气的感觉。

何子策老师退休以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逐渐被发现、被传颂。人们才慢慢知道,那个瘦小的何老师,那个无儿无女的何老师,那个总是催着学生读书的何老师,竟不声不响地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一百多个贫困学生。我们似乎很少用高尚、伟大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他一直就那样平凡、普通,他从来没有宣扬过自己的事,以至于一些形容词在他那里都显得力度不够,或者说,显得矫情。其实,他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好人”,实至名归。

2012年6月28日,何子策老师去世,在小县城(万年县)里引起了轰动和哀思。当年12月16日,以何老师为原型的电影《万年烛光》开机拍摄,机缘巧合,我在其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一一教导主任,也算是向何老师致敬吧。

现在,那份长久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情愫,不经意地被几个学生触动。一直以来,面对学生,我不敢马虎,不敢懈怠。以此看来,应该是何子策老师那慈祥又严厉的目光穿透我的灵魂,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中等专业学校)

对一个老师的意外想念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