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德育融合教学实践

作者: 林伟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扬革命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体现课程育人的立意。

2024年秋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同样注重德育的有机融入,着力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教材在选文上注重德育内容的渗透,选取了大量蕴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等德育资源的课文;鼓励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学,通过角色扮演、问题导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涵养优秀品德的重要性。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学科德育有着很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立足学科德育视域,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德育元素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通过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文化的传承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协调统一。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推进落实学科德育的经验与思考。

溯源经典,采擷德育芳华

1.诗韵寻根,体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代代传承。在诗词教学中,它是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树立责任担当的关键。以八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的教学为例,这首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北宋边疆的雄浑画卷,北宋与西夏战事频仍,范仲淹身处边关,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成边的艰辛。课堂上,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北宋边疆地图,讲述当时的战争形势,让学生真切感受边关的萧索。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词句,从“一杯”与“万里”的对比中,体会思乡的浓烈;从“未勒”与“无计”的无奈中,感受将士守土责任之重大。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上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从而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作为一名成边战士,会如何抉择。通过品词、品句和小组讨论,学生深刻领悟到,家国情怀不是那些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勇敢扛起责任的高尚品格。

2.文海钩沉,洞察品格微光

“德不孤,必有邻。”高尚的品格犹如熠熠生辉的灯塔,不仅照亮自身前行的道路,还能吸引他人,共同奔赴美好的未来。在语文教学的广袤天地中,经典文本便是我们探寻高尚品格的“密码”,能够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人性的光辉,汲取成长的力量。例如,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文的教学,在分析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在磨难中的挣扎与蜕变。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小辩论会”,让学生思考当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是否能像杜小康一样,不逃避,不放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学生大多都表示应当像杜小康那样,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成为战胜困难的榜样。这一课,教师抓住中心,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明辨是非,从杜小康的经历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学生认识到,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要坚守自我,秉持高尚的人格操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二、巧构情境,铺展德育画卷

1.古韵今呈,演绎经典风华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品德。在语文教学中,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情境再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方式。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句,仔细揣摩木兰的人物性格。从木兰得知父亲要被征入伍时,内心的纠结与坚定,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出征的果敢,再到战场上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的英勇,以及功成身退回归家乡时的淡然,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角色扮演,当木兰在舞台上做出骑马杀敌的动作,喊出坚定的口号时,台下的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币帼英雄;而当木兰回到家中,换上女装,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又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她的一片孝心。古老的美德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这些传统美德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作生动的场景,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2.关联生活,映照品德之光

品德修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把生活场景融入初中语文课堂,能为学生的品德培养提供鲜活土壤,让德育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例如,在教学“学写倡议书”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校园义卖”活动,将活动和学习倡议书结合起来,令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学生在围绕义卖活动方案进行讨论时,他们从社会责任感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为需要的群体提供切实帮助。这样,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同理心得以增强。当义卖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自己对公益的理解、对爱心传递的期待融入文字,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条分缕析地阐述义卖活动的相关事宜,呼呼同学们积极参与。整个活动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也更加明白自己小小的善举,能为他人带去温暖与希望,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可见,教师教学中要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德育就会在真实生活的映照下落地生根。

三、搭建平台,奏响德育乐章

1.墨香凝志,书写美德新篇

经历就是成长,成长的过程恰似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而将这些经历诉诸笔端,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涵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例如,学校当时正在举办“我的成长故事”征文活动,以此为契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溯成长轨迹,去挖掘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有的学生回忆在学习上攻克数学难题的过程,从最开始面对复杂公式的茫然无措,到反复查阅资料、尝试不同解法,再到遭遇多次失败也未曾言弃,最后到成功解出难题。还有的同学回忆初次参加演讲比赛登台时紧张得声音颤抖、频频卡顿,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不断练习,再次站在舞台上时,能够自信大方地展现自我。于是,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的写作训练,教师让学生将这些经历作为素材写进作文,“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对写法方面,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展现攻克难题时额头上的汗珠、演讲比赛前紧张的心跳,用心理描写突出自己在挫折中的挣扎与成长,用语言描写把人物形象写得鲜活、写得生动。整个写作训练结束,一篇篇凝结着成长感悟的文章,见证了学生各自的蜕变。与此同时,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在文字的雕琢中得以不断升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6.pd原版全文

2.光影拾忆,感悟人文情怀

教材里的优质课文,用细腻笔触勾勒人性的幽微曲折,展现出社会的万千景象,映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因而是塑造灵魂、培育品德的重要力量。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佳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利用组织学生观看基于《孔乙己》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再开展研讨。影视作品可以将小说中的场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以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影视作品往往能够通过音乐、画面等手段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基调,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观看影视作品片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画面中的细节、人物的表情动作、情节的发展变化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影片放映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就孔乙己的性格展开热烈讨论,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和理解,倾听他人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得以激发,德育目标在思考与感悟中自然达成。

四、品味书香,滋养德育心田

1.荐书启智,开启心灵航程

书籍是引领学生探索未知、塑造品格的关键航标。初中语文教材重视整本书阅读,教材编选的名著阅读书目都蕴含着深刻哲理与高尚精神,有助于在学生心田播下智慧与美德的种子。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者基于导学课、推进课、分享课、展示课四个部分来组织教学。以推进课为例,笔者把音乐和文本结合起来,利用每位学生都能哼唱的励志歌曲《孤勇者》,将保尔与孤勇者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一:回忆“孤勇”故事,明确拍摄主题,引领学生回顾保尔在各个阶段的重要时刻。任务二:特写“孤勇”镜头,拍摄抗争之路,回顾保尔从童工到作家的关键事件,达到梳理整本书脉络的教学目的。任务三:改编“孤勇”歌词,歌颂人物形象,借《孤勇者》歌词,让学生仿写歌颂保尔的文字,并在歌曲伴奏下当堂唱出来,从而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从刚开始的听歌,到课堂实践环节的写歌,再到课堂尾声的唱歌,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起。以上一系列教学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德育的种子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2.共读论道,碰撞思想火花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能打破知识壁垒,让学生共享阅读乐趣,为成长注入温暖力量。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同步阅读,提供阅读记录卡,让学生学会用阅读记录卡摘抄美词妙句,写下学习心得。在每周“阅读分享课”上,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阅读名著的所思、所想、所悟,课堂瞬间变成了思想碰撞的舞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感慨于鲁迅先生对童年玩伴的真挚情谊,有的则从鲁迅先生对旧时代教育制度的批判中反思当下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还有的思考如何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保持独立思考。在热烈的讨论氛围里,学生深刻领悟到,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那是对纯真与美好的眷恋;鲁迅先生对旧时代的批判,那是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盼;鲁迅先生对人性美好的追求,那是对世间真善美的执着坚守。共读活动让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化作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感悟,如芬芳的花香弥漫,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心怀美好,保持批判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与进步。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意义重大。它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提炼其中的德育价值,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德育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兰海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德育的有效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5(02):67.

[2]葛刚.基于德育融合的初中语文“素读”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02):50-52.

[3]时海云.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0(22):92-93.

[4]杨新春.聚焦群文浸润德育—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21):10-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