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梳理与探寻

作者: 张芳霞

诵读教学历史悠久,远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随后的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诵读获得了不断发展,直到宋代,朱熹将诵读正式当作一种教学方法并推广应用。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新式学校的兴起,各类教科书的改革,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诵读教学法无法适应需求。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有识之士没有放弃对诵读的研究和重视。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有人把像背诵等属于传统诵读方法规定的学习内容当成了死记硬背,列入了减负的范畴之中,导致诵读在无形之中沦为一种不受待见的教学方法。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曾经被严重忽视的传统教学方法“诵读”重新获得了重视,与过往相比,相关表述要丰富得多,由此给当下的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诵读教学进行梳理、分析与探讨。

一、在新课标中进行梳理

对于诵读的提法,虽由来已久,但查看2000年及以前的几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的内容中有朗读、默读、浏览方面的要求,没有出现诵读的说法及相关要求。2001年版课程标准和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阅读内容中,开始出现诵读的要求,只是这种变化一直没有引起小学语文教师与教育学者的关注。与朗读教学研究相比,诵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在课堂层面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虽然这些年持续开展的经典诵读比较引人关注,但那更多的是一种课外阅读行为,新课标对诵读方面的要求则更多体现在课内阅读之中(见表1)。

分析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标对诵读教学有了比较系统和明确的表述:一是诵读的对象。在不同学段、不同学习任务中的表述虽然有所区别,但从整体上看主要是名言名句类、古诗文类和优秀现代诗文(强调文学性和美感),这一点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有明确的表述:“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以此可以与常见的朗读对象区别开来。二是诵读的方法。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也有明确表述:“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从其他表述中还可以看出诵读常常与积累、背诵、想象、体验等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些活动具有互相促进的效果。三是诵读效果的体现。主要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上,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对古代诗文诵读的表述来看,“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是诵读独特的作用体现。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梳理与探寻0
表1新课标对诵读方面的要求梳理

二、在统编教材中进行梳理

首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诵读”这一概念。不像在课后练习中可以大量看到的朗读、默读训练,相关要求直接出现,与“诵读”有关的要求只存在于“背诵课文”和“日积月累”中。从“背诵课文”和“日积月累”的对象看,正是新课标中有关“诵读”要求涉及的儿歌、儿童诗、古诗文、成语、谚语、名言名句、精彩语段等,所以统编教材的“背诵课文”和“日积月累”板块就承载了“诵读”的学习要求。而朗读和默读在教材中有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要求,诵读却只有“背诵课文”和“日积月累”这种一以贯之的要求,没有出现具体的训练方法与要求。

其次,从课后练习中的“背诵课文”看,主要对象可以分为古诗文、儿歌(儿童诗)课文(精彩片段)三类,其在不同学段中的分布如表2所示(按课文数统计)。

从表2统计中可以看出:一是古诗文在三个学段中安排背诵的总数最多,其中三年级以上每课都包含三首古诗词,如果单论篇目就更多,足见编者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也充分说明古诗文学习中熟读成诵是重要的方法;二是背诵儿歌(儿童诗)在第一学段中占比最大,足以说明儿歌(儿童诗)适合第一学段学生诵读;三是普通课文(精彩片段)共安排20篇(精彩片段占14篇),每个学段中安排背诵的课文数不超过8篇,平均每册教材不到2篇,由此可见,普通课文中值得诵读的内容相对而言不算多。

最后,从“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着,小学全段十二册教材中82个“语文园地”都安排了“日积月累”栏目,其中有40篇是古诗词诵读,数量最多,还有20篇是积累“名言名句”,其余以积累词语、谚语为主。由此可见,“日积月累”栏目中诵读与积累的对象还是很丰富的,涵盖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精华内容。

综合上述梳理,编者在教材中十分重视以诵读的方法学习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古诗文、名言名句、成语等。如果局限在教材中,是看不出该如何开展诵读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探寻、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梳理与探寻1
表2“背诵课文”在不同学段中的分布

三、探寻当下诵读教学的路径

新课标对诵读教学的要求很明确,但在教材中找不到直接用于开展诵读的教学方法,结果就是,一线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往往只是让学生一遍遍大声读,用这样的老方法开展诵读教学。为了改变这一不利情况,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在不同学段中探寻具体的诵读教学落实路径。这样的探寻需要建立在对诵读形成基本的认识基础上,即诵读是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口到、眼到、耳到、心到)的过程中达到声情并茂、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读书方法。

首先,小学阶段的诵读教学,是在循序渐进中开展的。在第一学段以熟读成诵为主,对诵读的对象要求不宜过高,这是考虑到第一学段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期,加上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简短,古诗、儿歌(儿童诗)都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现实中学生之间经常你一句我一句,大家就跟着有节奏地齐声诵读起来。如此一来,反复诵读几遍,大多数学生就能够记住诗句。进入第二学段,诵读教学需要加入理解的因素,并且可以针对不同文体展开,从而为学生开展诵读活动提供适宜的支架。具体而言,在古诗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容易混淆的关键词语进行重点分析,如《赠刘景文》中“好景”容易误为“风景”,“最是”容易误为“这是”,这些就可以成为诵读教学中有用的支架。统编教材编选的文言文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作为学习开端,逐渐上升到带有一定议论性、思辨性的文本。为此,教师可以将每一篇文言文开头的词语、句子作为诵读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顺利诵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熟读达成背诵的自标。在第三学段,学生诵读古诗词和精彩片段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诵读篇幅更长一些的文言文。鉴于多数文言文都是故事类,因此教师可以将故事的要素作为诵读教学支架,帮助学生熟读成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8.pd原版全文

其次,小学阶段的诵读教学,需要摒弃机械背诵,重视科学记忆。教师可以在备课、教研中加入对脑科学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借助智慧课堂设备,选择课文中值得诵读的典范词句或精彩片段,采用加点、加色处理,在课堂教学合适的时机进行推送,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学生慢慢记住。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加工理论,在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真正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并把听、说、读、写等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多种形式的“编码”用到诵读对象的不同内容上,形成比较独特的系列印象组合,帮助学生通过熟读获得背诵的效果。通过运用一系列凸显科学记忆的诵读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长效记忆。

最后,小学阶段的诵读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个性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对学习内容所产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领悟。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能够解决诵读中容易出现的随口读、唱读等问题。一般来说,诵读的对象大多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学生对需要诵读的内容采取个性化阅读,本身就是在深入阅读。当学生对诵读对象有了个性体验时,他们就会找到自己熟悉的诵读路径,这有利于提高诵读实效。个性体验虽然看上去是学生个人在诵读中形成的独特体验,但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愿意尝试新鲜的方法,这样的个性体验就容易变成具有共同价值的体验。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交流诵读中各自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从而产生更多有意义的诵读体悟。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属于隐含在教材之中的、不讲体系但又自成体系的语文知识,对照新课标提出的关于诵读教学方面新的目标与要求,教师开展相关探索的路还很长。上述对当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思考仅是一隅,期望抛砖引玉,可以为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何小波.诗歌教学的课标定位及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2(30):26-29.

[2]汪连风.“双减”政策下的经典诵读拓展性课程教学[J].中小学班主任,2024(04): 7 0 - 7 1 + 9 4

[3]孙盛.学新课标,探新模式—基于新课标的小学古诗教学基本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6(31):39.

[4]黄云萍.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7(27):5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