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性思维再现历史叙事的教学策略
作者: 陈小军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观察、分析与叙事表达等思维活动往往力求精准性和明确性,不过因历史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有机结合,这就导致人们对历史事物的了解、认知和叙事表达等思维认识活动又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故历史教学不能一味强调认识与理解历史事物的高精度,应给历史模糊性思维以一席空间,用来推测、争鸣、验证、纠偏与修正。换言之,历史教学对事物的认识,有时候放一着,退一步,“装模糊些”,反而效果更好。
本文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运用模糊性思维再现历史叙事的教学策略,立足“模糊性思维与历史教学”“模糊性思维与叙事解读”“教学策略凸显核心素养”三个视域,来研习早期中国文明时期的教学内容,感知这段先秦历史叙事,客观地进行历史分析。这节系本册教材的第一课,涵盖的历史是本册教材各课中时间跨度最大、历史概念名词最繁杂的教学内容之一。由于距今久远、遗存的图文和实物资料匮乏、理论概念和学术观点存在不少争议,故而要梳理清晰早期中华文明历史形成“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时空格局和价值内涵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模糊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模糊性思维是英文Fuzzythinking的意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并没有将Fuzzy意译为模糊不清,而是直接音译为“乏晰”,说明模糊是不确定之意。模糊性思维是人认识历史事件的一种思维方式,如要立竿见影地拿出精确的标准答案来,往往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切合历史认识规律的;认识历史总是要先从模糊性思维起步,再借助历史一、二手资料的解读、互证来一步步逼近精确、清晰的真实历史。
为了更好地说明模糊性思维与历史教学策略的关联性,以可视化来呈现本课教学各环节要素的认知(见图1),尝试梳理高中历史教学两大维度间的关系:一是学科性,要探寻文化遗存,了解历史真相;二是人文性,要选取多重视角,反思交流拓展。
历史叙事教学同样需要承认模糊性思维的存在,并充分把握和运用这种存在来再现历史教学,这样才能应和历史教学规律与历史教学策略。所以,理解历史教学的两大基本维度一学科性与人文性,不仅要重视基于历史文献的学习与解读,还要领会历史叙事人的思维品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了远古人类处在蒙味与野蛮时期,生产工具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再进入青铜时代,社会组织形态从古国文明到王国文明,管理结构体系由重血缘关系到重地域关系。这些历史事物的演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理应存在一段从量变到质变、拾级而上的过渡时期一一模糊性发展阶段。
1.古史文献传说与文明起源论的呼应
目前,我国发现的有考古价值的历史遗存文化和遗址实物还比较零碎,往往要借助先人古史传说的叙述,来探索早期国家的奥秘,揭开中华文明起源神秘的面纱,最终体悟出早期中国文明具有满天星斗、丰富多彩、延续发展、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关于人类怎么起源诞生的问题,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从传说、神话、科学等角度出发,形形色色的说法成为了解人类远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关于人类何时何地起源的问题,目前考古学家仍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众说纷纭。最典型的莫过于人类起源于非洲说,理由是20世纪20年代在非洲南部发现距今400万\~100万年的南方古猿,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说的重要证据,代表了人类起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不过,后来在南亚地区发现腊玛古猿化石,距今1400万\~800万年,随后在欧洲和亚洲也发现此类化石,特别是中国云南发现的化石最为丰富和重要,被称为“腊玛古猿禄丰种”,足以支持人类多地域起源论的观点。
关于人类如何演进发展的问题,数千年来一直存在争论。神话传说虽不能直接作为研究的一手原始史料,但它们的研究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即便是司马迁的恢宏巨作《史记》,也存在缺乏足够史料实证的记载,如轩辕乃修德振兵、炎帝黄帝战于阪泉之野等。当前考古资料的缺点是零碎和散乱,只有结合传世文献,才能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
2.历史概念“文化”与“文明”比照
早期中国文明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000年),才迈上阶级社会的门槛,可以说之后的“文化遗存”才属于真正的“文明遗存”。如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有两幅中国遗址分布图的不同说法表达,一幅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另一幅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国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中又称《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旧石器时代,真正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文化”还没有诞生,所以,第一幅分布图以“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为名较贴合概念内涵。这两幅图从“人类遗址”到“文化遗存”的具体转化时间事实上并不明晰,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划定时间界限。
3.遗址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类历史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童年成长期”,如依据元谋人本身仅留下两颗铲形门齿化石的性质,牙齿的化石程度较深,呈浅灰色,可推算出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人们通常所说的上下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明,从学术价值角度看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需要对其进行追溯、探讨、佐证。经考古学的更多发现和研究,其中一件遗址文物以物证史的形式解答了上述之问,那就是从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透雕人鸟兽玉饰,系5300年前良渚文化玉器的珍品,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依据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以多孔玉器为代表的等级制度印证了中原地区夏王朝的礼仪性与威严性,可以确证古国文明的历史存在,但在古国文明中,因夏商周时期时间跨度大,当时旧址遗留下来有考证价值的实物寥若晨星。这就说明,多元互证还存在进一步拓展和解释的空间。
4.同一事各书记载互异与模糊性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11.pd原版全文
学习历史时,往往会对历史事件呈现“不明确”“含混”“模棱两可”等思维状态,这里最好用模糊性思维来认识解释历史。如“学思之窗”关于启是如何继承王位的问题,古书上有不同的引述记载,既有让之一说,又有夺之一说,课文中没有偏袒某一说法。故而,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两则材料《史记·夏本纪》“益让帝禹之子启”和《战国策·燕策一》“攻益,而夺之天下”,从中总结出两种不同继位的手段,推测启继位前可能发生过权力之争,甚至可能爆发过激烈战争,说明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
5.早期国家商周的统治与模糊性思维
王位继承制是中国早期国家统治的主要特点之一,商周王位继承方式的演变一一由兄终弟及和嫡长子继承两种方式并用过渡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到底是什么原因助推王位继承方式演变,目前有据可查的史料不多。因而,可凭依模糊性思维作合理性推测,即对兄终弟及和嫡长子继承制度自身优劣的推论、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相关统治效度的推论、君主寿命长短差异变化的推论,得出“早期国家的统治从夏氏比较笼统的霸权,到商人方国部落内外服制度,再到周姬封邦建国的网络体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结论。由此可知,要想进一步精准地认识王位继承制,目前还不具备实证研究的充分条件。
二、模糊性思维与叙事解读
历史叙事是历史事件客体和思想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之一。时人或后人在发现了“所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故事,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叙事方式把它再现出来,大多会尽力详细记述历史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行动者、行为和过程,以及所研究的事件性质与影响。但历史事件究竟能否以叙事形式被真实、清晰地再现出来,在当代史学理论中,一直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
1.叙事解读的模糊性
任何个人的思维要想完全精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认识与叙述事物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解读远古神话传说,需要模糊性思维,如李峰在《早期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概论》一书中解读河南洛阳偃师有可能存在二里头遗址文化时说:“近来,有人认为该地没有天然铜矿,在夏文化遗址上却被发现青铜礼器和青铜武器,其铸造的铜矿石有可能来自几百公里外的山西中条山,长距离的运输需要高水平的国家组织能力,这不是原始氏族力所能及的问题。”如此,历史疑惑在不断追问下显得扑朔迷离和诱惑十足。
2.叙事夹议的主观性
历史叙事一般受记叙者主观文化价值的影响,人们对历史叙事的思维认同不可能做到众口一词,这就决定了历史思维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契合度不可能高度吻合。
如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无人敢断言,龙的考古资料,典型的有辽宁石块龙、河南蚌壳龙、山西青铜龙纹等。龙的图腾文化既有世俗化的一面,也有权贵威慢力的一面。进而造成,龙的文化价值孰是孰非,各抒己见,难以定夺。
3.叙事建构的虚拟性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幸福和安全的时期在历史上都是空白的。”一些当政显贵者或后叙者为了填补一手历史材料的空白,往往插入天马行空的虚拟假设,渗透入历史叙事的思维中,给故事赋予一种主观意向幻想效果的价值观。该空白历史的陈述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也影响着记述历史事件的表达方式。倘若教师在历史叙事前不加以甄别考证和深度批判,那么这些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或缺乏历史根据杜撰的空白历史,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中陷入“迷茫”的境地。
4.叙事理解的差异性
百年前曾出现疑古思潮一东周之前无信史?2005年,英国著名考古学者科林·伦福儒被问及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间问题的看法时指出,在中南美考古学者的眼里,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产生了国家;在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学者眼里,距今约3500年的殷墟时期方才产生国家。叙事理解的差异也存在达成共识的弥合期,2019年与龙山文化大约同一时期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遗址申报“世遗”成功,说明按照当前国际关于“文明”现行标准的评判,良渚三重结构古城遗址符合“文明”评判的主要要求,良渚文化时期中国已出现早期区域性国家初始形态。在这一评判标准上,目前国际社会已逐步达成共识。
三、运用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
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源头,也是历史教学策略抉择的主要标准。基于模糊性思维再现历史叙事的教学策略,就是从模糊性思维教学策略出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立德树人,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寻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
1.模糊性思维与唯物史观
模糊性思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因为自然界中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模糊性思维才有用武之地。我们承认模糊性思维,并不否定精确性思维的存在;我们承认历史思维中有更多的模糊性,并不会导致非理性的历史怀疑论,并不否定已经确凿无疑或铁证如山的历史事件和至今人们研究历史的科学成果。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模糊性思维实际上具有较大的洞察准确度和认知的弹性度,能够避免观点绝对化、简单化和唯一化。
2.模糊性思维与时空观念
早期中华文明何时真正起源,“有文章而光明也”,就是“文明时代”这个概念的模糊评判标准。而世上大多学者对迈入“文明时代”的评判标准,会提及人类文化遗址要有城市城墙、定居群众、图腾文化、公共祭祀中心、金属冶炼技术、阶级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应用,但如此多的元素不是所有文明都要面面俱到、缺一不可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类似“早期文明时代”的时间概念,要避免使用死记硬背历史概念的传统教法,多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模糊性思维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3.模糊性思维与史料实证
运用模糊性思维教学符合历史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的需要,如说起古人类的北京人自然会联想起一个远古人类完整头盖骨的考古发现;说起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自然离不开“北京人居住的地方有4层6来厚的灰烬层”这一考古发现;说起中国早期居民已经种植水稻与粟,自然会想起炭化稻和炭化粟的挖掘发现;还有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陶寺遗址墓地的挖掘能佐证人类从聚落走向城市文明曙光的观点等。以上涉及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现象,考古学者虽不能精确说明何年怎样出现用火、种水稻与粟、养猪养鸡、形成城市,但能够给出一个大致可靠的时间范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