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情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语言的理想特征与实践样态

作者: 唐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尽管全力讲解知识要点与相关案例,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的师生语言互动。即便教师设置了提问环节,也往往局限于简短的问答形式,既无法实现深度的思维碰撞,也难以激发学生真实观点的表达。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仍停留在传统的德育说教层面,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而缺乏深入的师生语言互动,容易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唯有全身心投入情感,运用精湛的语言艺术,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方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正如钟启泉教授在《课堂研究》一书中指出:“课堂,绝不是寂静无声的墓地,而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这种情感互动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为能力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师情感性语言为切人点,深人挖掘其教育价值,探索有效实施路径,构建多维度的课堂情感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师情感性课堂语言的价值

“教育的任务是在唤醒、激起和促进精神自立的过程中鼓励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导”,教师运用课堂语言,其核心价值并非仅仅引导学生接纳知识,更在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面对相同的知识点与案例,为何部分教师的讲解能令学生激情满怀,而有些教师却让学生兴味索然?根源在于:前者巧用情感性语言授课,后者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为例,该单元编排了“我们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家乡的喜与忧”等内容,旨在激发学生对家乡及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据教材图文信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绘声绘色的语言介绍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与活动形式。这些教师在讲解时满怀热忱,使得课堂语言饱含深情。这种充满深情的教学方式极富感染力,最终让学生对家乡与民族的热爱升华为崇高的情感价值理念。

二  教师情感性课堂语言的应然路径

上述案例充分表明:教师课堂上的情感性语言对学生成长意义非凡,毕竟“情感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使情感教育更顺畅地融入课堂教学,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从教师语感锤炼、内观自身、思考反馈等维度,持续探寻情感性课堂语言的发展路径。

(一)在语感锤炼中融入情感

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的正向引导作用,将情感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以此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鉴于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总是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因此,教师对教材书面语言的直接感知与初步理解显得尤为关键,这为情感性课堂语言的精准表达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源自生命深处自我精神的流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展现出彰显个人情感与生命特质的语言自觉,避免机械性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教师既需整体把握教材中书面语句的基本释义,更要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为课堂中的情感交流创造有利契机。

(二)在内观自身中传递情感

教师运用课堂语言,不仅是在呈现信息,更是在传递情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传达的语言态度,势必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与学习品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教学时,部分教师可能因个人及家庭因素,对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的个别节日缺乏浓厚兴趣,甚至滋生负面情绪。此时,教师切忌将此类真实情感带入课堂,因其不利于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更不可用此类真实情感与学生展开课堂交流,这会阻碍学生真正形成对家乡和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作为教师,应当提前通过查阅图文资料与视频信息等方式,克服内心真实情感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强化对乡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思想认同,进而将积极向上的情感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避免对学生造成负面引导和消极影响。同时,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教师应依据他们的表情和语言反馈,开展更为深入的语言交流,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氛围和文化环境。

(三)在思考反馈中回应情感

学生德育发展趋向应“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让学生通过对德育现象的探究,持续提升自身的德育思维力、德育想象力、德育践行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宜采用现场对话形式,激发学生情绪情感上的波动,调动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不断更新既有知识结构,进而形成自身的德育观点。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课堂教学中涉及“学会看包装”相关内容,教师可依据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选取生活中的两个不同食品包装袋,当场向学生提问:“请仔细观察,这两种零食,哪种适宜购买,哪种不宜购买,并说明理由。”面对该问题,学生的回答各异,有的选择第一种,有的倾向于第二种。无论学生选择哪种,教师都应认真听取他们的理由。此时,多数学生虽能作出选择,但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完整表述。当学生的答案存在差异时,教师应通过板书,将这些答案予以整合。如此,既能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纠正错误认知,更能让学生在现场对话中,通过思考持续回应德育情感诉求。

三、教师情感性课堂语言的立体构建

探析教师情感性课堂语言的路径,并非单纯向学生直接传授道德知识、训练道德行为,而是借助情感要素的渗透,间接培育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践行力,助力学生搭建道德认知架构。作为教师,在运用情感性课堂语言时,务必秉持以学生为本理念,采用情理交融的方式,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移情 催化亲社会行为

移情是主体感知他人需求而展现出的情绪体验。教师如何从移情视角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此,可从教师语言表达的态度与内容层面加以探讨。

尽量规避带有负面主观倾向的语言表达。浓厚的兴趣与美好的懂憬能够增强人的自信,时常保持快乐的小学生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与成人维系亲密的情感联结。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移情语言时,既要考量其针对性,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以实现良好的情感教育成效。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教学时,出现“做个‘开心果’”这一章节。曾有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回答:“爸爸妈妈给予你们很多关爱,长大后你们准备如何向爸爸妈妈表达感恩之情?”其中,有一位学生回应:“我长大后,要把爸爸妈妈送进养老院。”教师询问缘由,学生答道:“我只是想让爸爸妈妈得到最好的照顾。”倘若教师采用负面语言否定该学生想法,必然致使其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削弱其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运用情感性课堂语言时,应极力避免负面主观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17.pd原版全文

倡导以鼓励为主的课堂语言。鉴于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教师在运用情感性课堂语言时,应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提振他们的成长自信、增强他们的成长勇气。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我是一张纸”这一章节时,曾有一位教师讲解纸张性能及用途时,一位女生突然流鼻血。教师问道:“哪位同学有面纸?”然而,这位女生未等老师和同学帮忙,捂住鼻子径直前往医务室。治疗结束返回教室后,教师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小学生。”顿时,全班同学自发响起热烈掌声。此后,该女生在课堂上表现更加专注。这样的课堂语言充分彰显了“少而精”的教育理念,既为教学活动提供了鲜活案例,又促进了师生情、生生情的升温。

(二)敬畏 突破自我的向善追求

当个体面对比自身高尚的他者时,往往会萌生一种超越自身局限、融入更高尚境界的情感冲动。这种情感冲动必然引发强烈的敬畏之情。

在诗化语言中培养美感。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单纯学习概念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将情感色彩融入概念,引导学生在诗意氛围中优化知识接受方式,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小水滴的诉说”这一章节时,曾有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猜猜校园里的小水滴在哪里,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后,教师又用甜美、深情的语言追问:“日常生活中,小水滴无处不在,那么大自然中的小水滴又藏身何处呢?”此时,多数学生难以作答。于是,教师一边播放动听、悠扬的音乐,一边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我走过山川,山川绿了。我流过田野,秧苗长了”这种集体朗读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诗意氛围中,既领悟“小水滴”一词的要义,又体会到小水滴蕴含的唯美与质朴之美。

在悦纳自然中陶冶情操。在现实课堂中,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凭借艺术化的语态表情和仿真的自然环境,将情感色彩渲染得绚丽多彩,让学生持续陶冶情操。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中的“低碳生活每一天”这一章节时,一位教师曾采用独特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教师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站在葱郁的山顶,放眼望去是一片广阔无垠的绿色;透过细长的树叶缝隙,洒下柔和的光芒;在陡峭的山坡上,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在学生沉浸于想象时,教师通过真情讲述站在山顶的感受、描述细长树叶的状态,甚至模仿小鸟的鸣叫声,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五分钟后,教师让学生睁开眼晴,组织他们依次分享想象中的森林气息,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在现场对话中保持敬畏之心。敬畏感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既是推动个体突破自我、追求进步与向善的内在力量,也是当代德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现场对话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对科学的敬畏、对真理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敬畏。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应渗透敬畏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中的“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这一章节时,一位教师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对话来完成教学任务。以都江堰为例,有学生认为,其独特的工作原理使其历经千年而不朽;也有学生指出,这一工程的伟大之处在于战国时期蜀郡郡守季冰所体现的匠人精神,其中蕴含着智慧与创新。当学生的讨论达到高潮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引导学生尊重古人的智慧与创新,同时树立对水灾的敬畏之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空洞乏味的知识灌输与案例讲解,已无法构筑充满情感的生命课堂。为此,教师应立足自身教学实际,依据情感性课堂语言价值,通过精心磨炼自身语言艺术,探寻有效的发展路径,搭建立体多元的课堂语言架构。最终,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物理空间,更成为滋养情感的精神空间,为培育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践行力创设优良条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朱小蔓.爱的联结:朱小蔓演讲录[M].刘慧,黄斌,李敏,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第3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