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王芳圆 王芳

在语言迁移、认知以及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下,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受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因地区语言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通常需历经“母语一汉语一英语”的三语思维转换,这使得语言迁移与学习过程既复杂又具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依托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其英语学习深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在不同语言体系下,学生在语音、语法及表达等方面易受干扰,进一步加大了英语学习难度。因此,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改善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关键着力点。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条件匮乏

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于、、、等地,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学校教育资源稀缺,英语教学所需专业设施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学校难以配备多媒体设备,教学环境单一,学习工具缺乏多样性。同时,部分优秀教师不愿赴这些地区任教,现有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有限,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满足学生语言学习需求。这使得学生难以接触生动且具有实践意义的英语学习内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

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文化习俗差异显著,部分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汉语掌握尚不熟练,引发语言迁移困难,直接影响英语学习成效。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受母语与汉语语法规则干扰,对语音、句法易混淆。此外,家庭教育资源短缺,学生课后缺乏语言学习环境与指导,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亦容易影响课堂学习成效,削弱英语学习兴趣与信心,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地区学生的差距。

(三)国际视野与思维品质培养缺失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制约,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多元文化与资源机会较少,国际化学习视野受限。课堂上,学生发散思维欠缺,对外界认知囿于教材内容,难以形成独立见解。

学习过程中,学生多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机械记忆与模仿,难以深入思考内容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案例

英语学科兼具功能性与实践性,学生学习重点在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深度理解,这需借助特定的语言交流情境与语言学习情境引导支撑,方可助力学生实现语言学习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当前,民族地区学生恰恰缺乏此类学习情境。本文尝试科学设计并实施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真实、多元且贴近生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语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构建网络学习情境,拓展语言学习渠道,弥补教学条件短板

网络学习情境为学生创造实时获取知识的机会,有效弥补民族地区传统英语教学硬件条件与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可借助线上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网络学习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互动、在线任务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以人教版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2Teachers为例,本单元聚焦教师外貌与特点描述,要求学生掌握“tall”“slim”“curly”等单词及“This is myteacher.Sheisnice.”句型的实际运用。然而在民族地区,课堂教学资源短缺,学生课外语言实践机会匮乏,导致词汇记忆不牢,句型运用生硬。在此背景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亦难以培养其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

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搭建在线学习情境。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针对本单元的短视频或图片资源,助力学生在线学习发音、句型运用,形成直观记忆。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热门线上学习APP,组织模拟对话训练,围绕“我的老师”主题开展情境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喜爱的老师,并以文字、语音或视频形式完成作品分享。此外,借助部分平台的反馈系统,让学生实时了解学习成效,便于调整改进。通过构建网络学习情境,学生能够融入更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还增强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教学工具,从而提升了教学效率。此外,在线学习内容的延续性与互动性为学生课后巩固拓展创造了机会,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内化与实际应用。

(二)构建知识学习情境,夯实基础知识学习,强化基础能力

基础知识是思维与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石,英语学习中,唯有先“读懂”“看懂”,方能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进而实现修改、运用与创造。当前,部分民族地区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立足基础知识,创设多元趣味知识情境,进一步夯实学生基础,为后续能力进阶筑牢根基。那么,如何构建知识情境?情境的构建需要有主题、框架、元素,结合具体英语知识点(如单词、句子),教师应将知识点与情境融合,以“单一知识点”为核心,向外延展,串联一系列相关知识内容,构建知识情境。

如五年级上册Unit2Teachers,学生需掌握“slim”“curly”“nice”“straight”等单词的听、说、读、写。为强化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串联这些单词,构建以“我们的新朋友”为主题的对话情境。该情境贴近学生校园日常生活,以新同学到来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讨论人物外貌时自然运用目标单词。具体情境设定为:班里新转来一位同学,大家对其外貌充满好奇。教师布置对话任务,让学生模仿Amy和Tom的互动,围绕新同学外貌展开讨论。Amy和Tom通过描述新同学"slim"(苗条)、“curly”(卷发)、“straight”(直发)、“nice”(漂亮)等特点,助力学生精准理解单词含义,在情境化表达中掌握用法。同时,补充“friendly"(友好)和“smiling"(微笑),引导学生关注词汇在人物性格表达方面的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18.pd原版全文

又如,Unit2Teachers中有两个核心句型:(1)Thisismyteacher.Sheistall.(2)Sheisnice.为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与运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句子含义构建“我最喜欢的老师”对话情境。情境开始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该教师照片,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Hello,everyone!Thisismyteacher."并配合照片与肢体语言(如用手比画“tall”),助力学生理解掌握描述人物外貌的表达。学生进一步补充细节,如“Shehaslong,straighthairandalwayswearsabigsmile.”通过对老师外貌与特点的具体描述,学生自然运用新句型刻画教师形象。阅读情境中,学生还可提及老师的性格与日常互动,如“She is nice.She helps me with my homework and tellsusinterestingstoriesinclass.”以及老师课间与学生玩游戏的情节。通过细化这些情节,学生对话描述内容更丰富,句型表达更多样。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理论中倡导以“真”“美”“情”“思”(真实体验、审美意境、情感体验、思维发展)为核心,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认知与情感融合,提升学习积极性。在此案例中,还原情境突出“真”,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自然领会单词意义与用法,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内化为语言能力。

单词与句子是小学英语基础知识的关键构成,实际教学中因知识零散,学生学习效果欠佳,且易遗忘,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整合。通过将单词和句子融人对话和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行推断单词的具体含义和句子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学习的效果,规避传统教学的弊端。

(三)构建创造情境,深化创造能力培养,拓宽学生视野

民族地区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与语言实践机会较少,英语学习成果实际应用场景有限,导致语言运用能力不足,难以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与意义,国际视野欠缺。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读懂并运用同类文本、句子,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内容,更应结合日常生活,创设真实生动情境,助力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融合,提升语言应用与创造能力,开阔国际视野。

例如,围绕五年级上册Unit2的主题“Teachers”,教师设计“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为喜爱的老师制作介绍海报,用英语描述老师外貌、特点及喜爱的原因,将对教师品质的理解与拓展国际视野融合,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对“好老师”定义的多元性。具体而言,教师先提供初步对话范例:“Hello,everyone!Thisismyteacher.Sheistallandslim.Shehasshort,curlyhairand alwayswearsglasses.Sheisveryniceandalwayshelpsuswithourhomework.”针对此对话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发表对老师的看法。

围绕“任务一:描述外貌”,引导学生观察对话范例,识别其中外貌描述的关键词与句型,如“tallandslim”“curly hair”。通过设置情景问题(如“Describeyourteacher'sheightandhairstyle.”),鼓励学生模仿对话,运用所学单词、句型描述老师外貌特征,并补充外貌描述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习惯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围绕“任务二:介绍特点和特长”,通过提问(如

“Whatisspecialaboutyourteacher?”),引导学生描述老师特点或特长。学生可从“她在课堂上的特别之处”或“她的兴趣爱好”切入,运用句型“Sheisverypatientand kind.”“She enjoys reading and tellsus interestingstories.”完成任务。同时,教师提供国际化视角,如探讨国内外教师教学差异,引导学生比较中外教育特点。

围绕“任务三:表达喜爱原因”,通过引导性问题(如“Whydoyoulikeyour teacher?”)让学生分享喜爱老师的缘由。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回答,如“Shealwayshelps me when I don't understand something.”“She playsgameswithusduringbreaktime.”在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国际课堂教学、演讲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其他文化中师生互动方式,并用英语表达对不同教学风格的感受,增强国际教育认知。

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学习成果整理补充对老师的描述,完善并配图、配色,制作海报,在班级展示并用英语介绍,投票选出“班级最受欢迎老师”。同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外类似的“TeacherAppreciationWeek”活动案例,了解其他文化对教师的感谢形式,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融人观察与理解,拓展国际化视角。

此情境任务中,教师提供初步对话范例,邀请同学们共同演绎完成语言任务表述。对话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添加语句,丰富情境对话;随着更多学生参与,情境从教材向生活延伸拓展,实现学以致用。此案例尊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表达,以国际文化碰撞助力学生认识不同文化教育价值观,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彰显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真”“情”“思”等要素。

[参考文献]

[1]徐建.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4(S2):98-99.

[2]郭成芬.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6):78-80.

[3]尹福凤,陈娜.促进学生英语思维发展的三维度——以人教版《英语》StoryTime板块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32):27-29.

[4]龙艾林,谢娟.“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歌谣“乐唱乐演”实践活动模式探索[J].教育观察,2024,13(14):85-88.

[5]黄小燕.关于小学英语情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索——以人教版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2,24(14):178-18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