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落实语文教学减负提质

作者: 孙慧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双减”政策的落地施行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转而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然而,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依旧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过度追逐分数,漠视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进阶。另一方面,作业设计欠缺针对性与实效性,既无法切实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议题。

从学生视角出发,教学内容理应更为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育,削减机械记忆及重复性练习的占比,增添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板块,令学生的学习体验趋于多元化。例如,借由拓展阅读材料的广度与深度,学生不但能够涉猎更多文学作品,还可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力与文化素养。从教师立场来看,教学方法历经深刻变革,传统灌输式教学逐步被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模式所取代,教师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潜能。在课堂之上,教师能够借助设置探究性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交流,培育其团队协作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亦面临全新挑战,诸如怎样更为透彻地理解并践行全新教学理念,确保教学成效契合预期。为此,教师需持续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以适应教学模式的转换。

一、挖掘教材深度,丰富课堂活动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深入挖掘教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为此,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现实需求有机融合,依托教材中的经典案例或故事,创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索,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同时,教师还需着重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定探究性任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最终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与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两篇课文为例,教师能够借由深度挖掘教材、精心设计丰富多元的课堂活动,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安排学生分别扮演裁缝与顾客,通过对话重现故事情节,强化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计一系列讨论议题,诸如“倘若你是裁缝或顾客,你会如何行事?”激励学生抒发个人见解,培育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针对《黄山奇石》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风景图、开展景物描写,以此增强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知与理解。具体而言,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黄山奇石的视频,呈现形态各异的岩石景观,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与想象空间。继而指导学生依据视频内容及个人想象,绘制一幅个人心目中的黄山奇石图,鼓励其发挥创意,运用色彩与线条抒发自身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一项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文字描述所绘奇石,着重突出其形状、颜色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最后,教师组织一场“小小导游”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向班级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绘制的奇石,这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促使其在准备环节主动查阅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二  强化课前预习,凸显课堂实效

自主学习理论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自我管理能力,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明晰预习绝非仅仅是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初步知悉,更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预习的目标与要求,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观念,使其认识到预习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抓手。同时,教师需提供详尽具体的预习指南,涵盖阅读材料、思考题以及预习笔记模板等,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完成预习任务。此外,教师应当定期查验学生的预习状况,并给予及时反馈,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为例,教师能够通过强化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课前,教师向学生发放预习任务单,内容囊括阅读课文、查找有关自然界声音的资料、思索自然界声音给人带来的感受等问题。同时,推荐适宜小学生阅读的科普书籍或网站,提供预习笔记模板,指导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一个简短的导入活动,如播放自然界的声音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以及产生的疑问。紧接着,教师依据学生预习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课文重点与难点,诸如不同自然现象产生的声音特性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步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紧跟教学进度。最后,教师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自然界中最喜爱的声音及其缘由,或者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提及的自然声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三、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能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当熟练驾驭多媒体技术,如PPT演示、视频播放、动画制作等,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甄选适配的多媒体素材,如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图像、音频或视频形式,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此外,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在线问答、小组讨论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推动其主动学习。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守株待兔》为例,教师能够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效能,实现减负提质。首先,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古代农民劳作的图片、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对故事背景形成直观认知。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守株待兔》的动画短片,凭借生动的画面与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记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农民为何会等待兔子再次撞树,以及这一行为是否明智,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最后,教师组织一场“智慧小农夫”竞赛,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关于字词理解、主题探究等相关知识,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借助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不但能够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0.pd原版全文

四、实施差异教学,契合学生需求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位学生均具备独特的智能组合,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等,差异教学能够尊重并充分利用这些差异,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成效,更好地呼应“双减”政策。为此,教师应当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度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水平,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分层次布置作业、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前期评估,了解他们对历史故事的感兴趣程度与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于兴趣浓厚且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拓展性任务,如要求他们查找葡相如和廉颇的历史背景资料,分析两人性格特点及其对“将相和”事件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予以展示,这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深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兴趣一般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讨论“将相和”事件对后世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兴趣较低且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引导,如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短片或纪录片,助力他们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或者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填空题、选择题,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通过这些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身的节奏与方式展开学习,还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转变作业形式,减轻课外负担

作业设计理论强调作业应具备明确的目标、适当的难度以及多样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鉴于此,教师应当避免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题,而是依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同时,教师应当注重作业的个性化,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分层次的作业选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契合自身难度的区间内完成作业。此外,教师应当合理把控作业量,避免给学生施加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与娱乐,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为例,教师能够通过转变作业形式,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提升作业的有效性与趣味性。首先,教师可设计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艘简易的“草船”,并尝试运用各类材料模拟“借箭”的过程,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诸葛亮巧借东风智取敌军的故事背景与策略智慧。其次,教师可布置一篇创意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编写一篇关于“草船借箭”事件的小故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融入自己的创意元素,如描写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对话,或是增添一些原文未现的情节,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与文学素养。再次,教师还可设计一份关于三国时期的调查报告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及其事迹,而后整理成报告进行分享。最后,教师可设置一个口头表达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对“草船借箭”事件的看法与感受,借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双减”政策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强化课前预习、融合信息技术、实施差异教学以及转变作业形式等举措,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其综合素养。展望未来,伴随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小学语文教师将持续探寻更多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在达成学生学业负担合理减轻的同时确保其学习质量稳步提升,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友顺.“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提质增效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29):99-101.

[2]焦雁蓉,周梦迪.“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路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4(28):127-129.

[3]段海丰.减负提质因材置业—“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17):45-47.[4]张元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15):22-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