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淑丹

任务群视域下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着重提及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面对此类要求,教师理应明晰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与功能,综合考量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多元类型的学习任务,并凭借任务创设学习情境,构筑情境链,助力学生依托真实情境落实学习任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成长蜕变。其中,情境创设构成学习任务群应用的关键环节。然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仍暴露出若干问题,诸如教师对情境与学习任务群的关联认知模糊、情境创设碎片化、情境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以及创设方法陈旧单一等,致使知识情境教学难以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扎根学习任务群视域,探究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极具必要性。

一、精准把握任务群特性,以素养为导向锚定任务群目标

目标设计是情境教学创设的逻辑起点。为确保各项情境教学活动皆能切实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教师应依据任务群的技能规范与内容诉求,有的放矢地设计语文教学自标,聚焦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素养的培养,推动学习任务群育人价值的有效落实。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鹅》教学为例,《白鹅》一文运用诙谐幽默的笔触鲜活展现了白鹅的高傲之态、独特叫声、傲慢步态以及别具一格的进食习性,能使学生在“我和动物朋友”主题情境中体悟白鹅的独特魅力,激发其对生活观察的热情。《白鹅》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隶属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倾听、阅读、观察等途径获取信息,并依据具体情境传递信息,在培育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在教学目标设计环节,教师需将核心素养融入具体学习要求,塑造直观、具体且具操作性的语文教学目标,以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育人价值。

具体而言,《白鹅》一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其一,通过阅读领略《白鹅》诙谐风趣的语言,研习作者运用“反语”刻画白鹅形象的手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并口头描述白鹅特性。(语言运用、文化自信)

其二,通过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白公鹅》,比对两位作家笔下白鹅的共性,阐释两篇文章在表达层面的相似之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其三,通过观察,采集、整合生活中喜爱动物的特征信息,以观察手记呈现观察动物的收获,形成对动物的关爱之心与对生命的敬重之意,提升观察力与表达力。(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二、深度联结生活实际,借生活情境创设激活探究动力

语文学习情境源自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实需求。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紧密贴合现实生活,借助生活情境创设助力学生搭建语文学习、社会生活与知识经验的桥梁,初步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其探究学习任务的内在热情,有效纾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与畏难心态。

譬如,《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记事抒情散文,归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桂花雨》以“桂花雨”为主旨,以“桂花香”为线索,描绘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的场景,展现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饱含着对家乡、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折射出纯真童趣与质朴情感。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正逐步由具体思维迈向抽象逻辑思维,鉴于此,针对《桂花雨》一课,可围绕“童年”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欲与创造潜能,引领学生在《桂花雨》阅读与剖析中领略文学语言与形象的独特魅力。

具体来讲,一方面,鉴于部分学生对桂花外形、香气认知不足,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运用实物构建生活情境,展示桂花模型、干桂花、桂花香氛等,促使学生在观察、嗅闻、倾听中认识桂花,助力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开启《桂花雨》阅读之旅,深切体悟文中桂花的馥郁芬芳与童年的欢乐氛围,进而收获更为鲜活、立体的阅读体验,切实提升《桂花雨》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另一方面,在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可采用视听融合之法,从“互联网 + 教育”平台搜集整理与童年活动的相关素材,借助视频播放唤起学生童年记忆,引导其思索能唤起自身童年记忆的特定事物,进而以“童年”为突破口导入阅读,辅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技巧。再者,教师可抛出生活化问题“作者的童年与自身童年有何差异?”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推动深度阅读。

三、着力整合学习资源,凭知识情境创设支撑 任务探究

学习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丰富多元的资源供给与保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知识情境创设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为学生开展任务探究筑牢坚实的资源根基。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构筑系统化、结构化的语文知识体系,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整本书阅读”隶属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城南旧事》是我国台湾作家林海音以七岁至十三岁生活为蓝本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以质朴纯真的文字记录其在北京城南的往昔岁月。在《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借助知识情境创设助力学生形成更为完备的文本认知、更为鲜活立体的阅读体悟。其创作背景对学生而言相对久远,故而在阅读前置环节,教师可创设历史知识情境,运用“互联网 + 教育”平台整合历史背景资料,以视频、文字、动画等形式呈现,助力学生搭建语文课程内容与历史学科的关联,使学生在充分明晰《城南旧事》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展开阅读,体悟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老北京城南的思念之情。同时,整本书阅读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具有显著成效。学生需依循阅读计划有序推进,因而教师可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拓展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家长围绕书中故事情节与学生共同开展体验实践活动,如“品尝驴打滚儿”“携手赏花”“共赴看海之约”等,让家庭与社会资源成为学生知识积累的关键源泉,切实通过知识情境延展助力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1.pd原版全文

四、踊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借应用情境创设助推问题化解

在学习任务群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在真实应用情境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解决问题,实现语文知识、技能、方法的内化整合、实践运用与迁移创新,切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太阳》的读写结合教学为例,这是一篇介绍太阳知识及其与人类关系的说明文,文中蕴含了丰富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说明文写作方法与太阳科学知识。从学习任务群视角来看,《太阳》归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需学生在阅读科学短文时探寻大自然奥秘,并能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地表达见解。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本单元习作主题“介绍一种事物”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选取说明对象,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主要特性,通过语文读写结合实践,切实提升学生说明文写作能力。

其一,教师可设计阅读任务:围绕“太阳”展开阅读,梳理观点、事实、说明方法等,以思维导图呈现文章从哪些维度介绍太阳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紧密关联,引导学生构建对《太阳》的整体认知。其二,教师可设计说明方法应用任务:参照《太阳》,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或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尝试说明常见水果“苹果”,助力学生在应用情境中形成对说明方法的具象认知。其三,教师可设计应用任务: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运用恰当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不同方面,清晰呈现事物主要特点,支持学生自主完成文章写作,并在小组交流协作中修改、完善文章,在迁移应用中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价值。

五、精心构建情境化评价体系,借交流情境创 设革新教学评价

评价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为保障情境教学的有效施行,教师需依据教学目标搭建情境化评价体系,切实通过“教一学一评”一体化设计将评价融入学生情境感知、任务分析、问题解决全过程,在交流情境中落实过程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调控、反馈、总结等多元作用。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牧场之国》与《桂花雨》同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文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牧场之国”视角展现荷兰独特风情,描绘荷兰牧场昼夜美丽景致。在评价环节,教师应紧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循序渐进地构建内容多元、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

首先,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依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特点,对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为后续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提供有效参照。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于“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为此,教师可设计评价目标“能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多元方式,将优美语言转化为生动画面,并以美术作品形式呈现”,借由情境化评价指标设计,推动师生在《牧场之国》中开展跨学科学习,收获个性化审美体验。

在此基础上,关注语文学习过程,借交流情境创设增进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落实评价引导、激励、调控等作用。教师运用课堂观察、交流互动、随机提问等形式深化师生交流、生生互动,通过交流情境创设,助力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中聚焦自身学习过程表现,在自我反思与学习借鉴中切实丰富学习体验,深化对《牧场之国》的感知与理解,进而尝试结合真实经历抒发独特体验与思考。

综上所述,真实、生动、多元的情境是推动语文学习任务群落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基于学习任务群,依据语文学科特性与学生阶段特征创设连贯、递进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学习任务,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化解真实问题,通过“生本”课堂构建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本文系新罗区第三批名师:曹瑜珊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任务群视域下有效课堂情境教学创设的实践与探究”(项目编号:LYXL20240102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计一心.基于学习任务群开展情境教学例析[J].语文世界,2024(10):50.

[2]邓佳维.小学中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4.

[3]胡晓娜.情境教学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24(03):40-41.

[4]朱晓蝶.基于情境教学的第一学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践研究[J].小学语文,2024(06):22-27.

[5]娄永霞.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分析[J].知识文库,2024,40(13):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