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乐感培养策略
作者: 周金霞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艺术课程,音乐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艺术感知力、增强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乐感培养着重于发展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感知能力,使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够准确辨识音乐要素,深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当前,加强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乐感培养与鉴赏教学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初中音乐鉴赏课中的乐感培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本文旨在深人探讨这一问题,为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初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乐感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工作者越发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应重视学生体育、音乐、绘画等艺术特长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初中阶段是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为其艺术修养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社会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艺术类人才的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因此在初中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对其学业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都具有深远影响。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鉴赏水平
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初中音乐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独特价值。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积极情感元素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系统的乐感培养与鉴赏教学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帮助其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自我认知,深化对音乐艺术美的理解与感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艺术创造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其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教师需要深人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想象空间,引导其开展音乐创作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理解,更能提升其音乐鉴赏水平,最终实现音乐课程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乐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契合时代背景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特定氛围中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具体实施时,教师需结合时代特征,精选情感丰富、主题鲜明且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音乐作品,通过专业化的聆听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以沪教版《艺术·音乐》七年级上册第1课《红旗颂》鉴赏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向学生阐释作品的创作背景:该经典红歌创作于1965年,作为第六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开幕曲,作曲家以红旗为创作主题,巧妙融入《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元素,深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教师可引导其闭目凝神聆听,用心体会旋律中蕴含的喜庆、庄重与激昂之情。随后,通过设置“聆听时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作品想要传达什么思想?”等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感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增强情境代入感,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二)拓展课外音乐资源,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学工具和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软件、在线音乐库等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构建丰富的音乐资源库,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音乐要素。在《红旗颂》的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对该作品形成初步认知后,教师可引入《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主题相近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开展对比聆听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从旋律走向、节奏形态、和声织体等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发现《红旗颂》作为交响乐作品,其庄重激昂的音乐风格与《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声乐作品的情感直抒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些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经典作品都以其鲜明的韵律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生动诠释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通过引入主题相近的课外音乐作品,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培养其音乐分析能力。在对比聆听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不同作品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从音乐本体特征出发,逐步形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能力,为其深入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三)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培养与鉴赏教学的创新,要求教师持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整合时代特征、课外资源、实践活动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全面提升其音乐素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已逐步应用于音乐教学领域。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音乐学习环境。例如,借助VR技术,学生可“置身”于交响乐团之中,从不同乐器的视角体验《红旗颂》的演奏过程,深入理解各乐器在音乐表现中的独特作用与艺术表现力。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专业音乐创作软件,进行个性化音乐片段的创作实践。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调整旋律走向、节奏形态与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培养对音乐元素的敏锐感知与深入理解,提升音乐创新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
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具体而言,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简易乐器演奏活动,如口琴、铃鼓等乐器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体会音乐的节奏韵律与旋律特征。以《红旗颂》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小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该作品为主题创作小型音乐剧目。各小组需基于对作品的理解,完成剧情设计、对白创作和角色塑造等创作环节。创作完成后,组织课堂展演活动,通过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有的小组巧妙地将《红旗颂》的主旋律融入剧情高潮,通过角色对白与肢体语言生动展现爱国情怀;有的小组则运用舞蹈语言与手势动作诠释音乐节奏,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显著提升了其音乐感知与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多维度的互动交流,学生逐步掌握从不同视角欣赏与评价音乐作品的方法,其音乐鉴赏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更好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2.pd原版全文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在音乐教学中,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建立包含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审视自身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具体而言,可要求学生撰写音乐鉴赏反思报告,详细记录对作品的理解深度、情感体验以及在音乐表达能力方面的进步轨迹。同时,组织系统化的同伴互评活动,通过互听互评的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在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也能够客观认识自身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此外,教师的专业反馈不可或缺,教师应建立学生音乐学习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进步表现,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在实践层面,教师可定期举办音乐成果展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并邀请家长代表、学科教师组成评价小组,构建开放、专业的评价环境。通过这种形式化的展示平台,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专业反馈,在感受到进步被认可的同时,也能增强专业自信,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现力,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最终实现音乐教育在审美、认知、技能等多维度的育人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培养与鉴赏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培养其音乐感知能力与鉴赏水平,最终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长莲.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分析[J].学苑教育,2022(28):89-91.
[2]李红庆.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方法探究[J].成才之路,2022(17):138-141.
[3]许玲芳.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2(15):98-100.
[4]邓雯娟.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22(15):39-41.
[5]温亚辉.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新课程,2021(17):213.
[6]臧传波.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9):151-152.
[7」周一舟.试论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及其鉴赏课教学模式[J].艺术评鉴,2020(01): 9 5 -9 6 +1 6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