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的校本研究探索
作者: 张如宇 葛小宁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导下,本研究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传承与创新,让红色文化始终散发永恒魅力与时代风采。通过校本研究,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铸魂育人”工程核心,继承红色文化精神财富,开展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育人实践活动。
于1931年创办,至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校本研究整合学校近百年发展历程中与红色文化紧密相关的资源,形成传承与创新的红色文化育人路径,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红色根基,助力学生人生发展。
一 明确研究方向,规划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且辉煌的奋斗历程,是我党极为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通过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思政课与学科融合,将德育与校本教育研究紧密结合。铁路小学全体教师以儿童成长为中心,整合各类红色教育资源,制定如图1所示的契合本校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红色路线图,形成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案例。
学科融合方面,在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举办主题班会,如“以革命英雄为楷模”“透过红色历史遗物回顾党史”;开展主题活动,包括学习伟大中国科学家、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学习雷锋精神、讲述红色故事、学习“四史”、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慰问武警官兵等;在重大活动纪念日,如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兼顾对学生的德育与智育。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方式,是青少年磨砺品格、坚定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承和丰富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实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核心素养,还推动了学校德育特色品牌“美行”德育的形成,引导学生向美而生,向美而行。
二、聚焦实践研究,落实具体行动
基于学生校园生活,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实施路径,将教育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红色人物激励学生、红色故事感动学生、红色物质环境熏陶学生、红色历史启迪学生、红色精神涵养学生。
构建研究框架,实施双维推进:学校制定《校本课题研究指导纲要》,系统规划百年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从两个维度协同展开:其一,聚焦“人力”资源维度,整合家长群体、街道社区成员、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多方力量,通过深度访谈、口述历史等方式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具体包括:追溯家族发展历程,玲听社区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故事,收集老教师口述的校史红色记忆等。其二,立足“物型”资源维度,系统开发周边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红色建筑、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红色文化认知。
系统整合资源,绘制红色教育图谱:以学校为核心,科学绘制红色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立体化“地图”,构建系统完备、资源整合、充满活力的红色研究区域体系。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周边资源优势,系统规划并建立了八个校外红色文化研究区域(见表1),形成辐射式的红色教育网络。
深耕基地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学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髓,以文化人,着力将每个班级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创新构建红色精神传播单元体系,包括弘扬革命精神的“赵文秀烈士中队”、践行安全使命的“消防安全宣传中队”、由新四军老战士担任校外辅导员的“李剑锋英雄中队”、荣获南京市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的“刘小川中队”,以及传承三浦战役革命历史的“浦口北站中队”等。各中队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均设有特色名称和研究方向,并通过“红色文化主题墙”和“红色文化主题长廊”等平台,系统展示学习过程与研究成果,精心打造班级“红色文化展示区”(少先队队角活动专栏),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创新教育模式,构建长效机制:学校立足江北国家级新区建设背景,创新构建“课内外联动、活动主题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将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全过程,系统构建文化育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红色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
深化项目研究,提升综合素养: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研究和理性思考,深入探究学校发展历程,深刻理解“发扬赵文秀烈士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研究主题,并将其提升为系统化的红色文化研究项目。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课外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校外基地研学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成果初步呈现,增强师生信心
构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体系,深化思政课程融合: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成功构建了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机制,通过校本研究规划确立了党建引领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有效路径,实现了与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学校创新开展系列化、主题化的思政实践活动,包括定期组织实地思政课程学习、设计特色仪式课程、举办重大纪念日主题集会,以及开展春秋季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教育活动,形成了立体化的思政育人格局。

根据《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学指南》的要求,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传统”这七大核心主题,提出了红色文化题材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具体而言:首先,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涵,注重其历史脉络的纵向贯通;其次,结合时代特点,拉近红色传统与当代学生的心理距离;最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并配套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详见表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3.pd原版全文
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用实际行动探索周围“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深入内心。红色文化中英雄烈士的精神与意志、勇敢坚持与坚韧,已内化为学生日常行为和学校日常管理的一部分。“红色文化寻访”“身边红色故事大家说”等沉浸式红色主题教育,对学生高尚情操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紧密联系活动,深化师生理解:校本研究团队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统一规划研究,确定人员任务、开发利用协作平台、初步尝试综合评价,初步完成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第二阶段,对整合利用活动进行反思,形成研究培养模式,按预先规划的活动设计与路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以实现育人目标;第三阶段,精准评价与及时反馈,校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方法与具体活动,对学生感受、理解并传承红色文化以及形成优秀品德实践能力给予及时评价。与此同时,学校按班级、校级、区级三个层次,对“尚美红娃、尚美家长、尚美好家庭、尚美之星、美德星、尚美少年、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进行评价与反馈。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学生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从党的指挥,紧跟党的步伐,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学校致力于让红色文化成为培根铸魂的精神动力,让红色成为新时代少年最鲜明的底色。
通过探索百年老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路径的校本研究,红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逐渐增强,这对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强化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一系列红色活动承载着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必将推动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等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传承与创新:百年老校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校本研究”(项目编号:L/2021/19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振.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32-37.
[2]邱小云,周艳红.弘扬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95-98.
[3]方铭琳.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系统对策研究[J].人民教育,2019(12):13-17.
[4]张娟.红色教育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2022(28):27-2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