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线条“大”文化:“线造型”融入地域文化的三美实践路径

作者: 刘静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长期沉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涵盖生活习惯、精神情感与价值观,与地域环境深度交融。在承担的无锡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审美体验视域下小学美术‘线造型’教学实践研究”推进过程中,笔者扎根“线造型”教学一线,精耕细作多年。通过深度开发与利用江阴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三美实践”,构建起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有效破解美术教学中重技巧、轻情感的难题,显著提升学生的造型、审美与鉴赏能力,培育综合素养,传承地域文化。

一“线造型”融入地域文化三美实践的内涵

“线造型”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根基,是美术创作的起始点,有助于学生感知艺术美与生活美,培育审美感知力与创意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地域文化,从三美实践视角切入,引领学生沉浸式感受“情境美":依托红色革命遗迹、江南园林、老房子等地域资源,深度体悟本土文化的厚重底蕴;悉心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美”,探寻江阴文化名人的传奇足迹与桥梁文化的精髓,增进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鼓励学生以“线”为视角洞察万物形态,主动创造美、展现美。

实践表明,融人地域文化的“线造型”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层次,还拓展了美术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切实贯彻了新课标精神,推动了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基于课程素养的目标锚定

新课标将美术学科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线造型”教学通过课堂与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在创作中领略线条的千变万化,明确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在融入地域文化的“线造型”教学中,笔者围绕江阴地方美术资源展开实践,带领学生对江南桥文化、饮食文化、生活老物件等进行写生或创作,深入探究资源历史,精细描摹物件形态,提升学生的造型、审美与鉴赏能力,助力其认识江阴的生产生活模式、历史遗迹与文化习俗,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传承,筑牢学生文化自信根基。

(二)融入地域文化的课程探索

真切体悟“情境美”。新课标强调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通过系统调研江阴地区乡土美术资源,引领学生领略江阴诸桥的造型美感、南门老房子的古朴韵味、江南园林的婉约风情等“情境之美”,并将其融入“线造型”教学,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情境中开启求知探索之旅。

深入领会“文化美”。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强调文化理解,要求学生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感悟艺术作品的人文内涵。教学中,笔者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创设富含文化的真实情境与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引导其积极投身学科实践,达成“学科育人”目标。

创意践行“表现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媒介与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能力。教学中,笔者以线为媒介,引导学生通过眼、心、手的协同联动,生动呈现江尾海头的独特风貌与人文风情。例如,师生合作完成大型壁挂作品《女娲》,塑造“二胡娃演奏”群像动态作品,展现学生的自由创作表达,实现美育浸润。

二 “线造型”融入地域文化三美实践的价值

从“重技法”迈向“文化理解”。“线造型”教学秉持美术学习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文化研习的理念,以美育人。通过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凸显美育功能,坚定文化自信。

从“范畴窄”走向“资源共享”。传统美术课堂视野局限,与学生生活实践脱节。通过引导学生调研江阴地域文化,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历史与造型,探究地域文化,塑造尊重、理解与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从“审美弱”转向“以美育人”。审美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特殊方式。通过“线造型”教学,引领学生观察与创作地域文化中的乡土、风景与物品,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提升审美力,培养热爱生命的态度。

三、 “线造型”融入地域文化三美实践的策略

融入地域文化,搭建“线造型”教学与江南文化传承互通的美育课堂,能够充分发挥江南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拓展“线造型”教学文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逐步树立文化自信。

(一)聚焦“线造型”,具身感悟地域文化“情境美”

1.穿越历史- 一从时间悟“型”

(1)参观遗址:“黄山炮台”中的情境与实践。构建真实可感、触动心灵的教学情境,亟须贯通课堂内外、紧密衔接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精心搭建起一座连接知识与生活的坚固桥梁,匠心创设饱含历史韵味、可触可感的情境场域,全力提升学生的感悟洞察能力。参观黄山炮台遗址活动中,笔者借助《江阴解放一一档案文献图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渡江战役壮举。紧密结合学校“红色教育教学活动”总体规划,匠心构建具有鲜明“晨光印记”的红色美术学科体系。组织学生描绘图册中的震撼画面,运用线条疏密、长短、粗细、遮挡变化展现“红色”图景。实践证明,穿越历史文化情境,助力学生深化对线造型的领悟,以创作者视角独立思考、创作表达,实现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2)追寻足迹:“渡江战役”中的场域和创造。新课标倡导“围绕本学段的学习任务,发掘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素材”。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设计体验式学习情境。历史,是一部鲜活生动、永不落幕的教科书,在实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沉浸式观影《渡江战役》之后,顺势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美术线造型创作活动。这些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饶的素材。再如组织开展“优秀连环画”赏析与临摹特色活动,借助连环画作品中刚劲有力、流畅洒脱的线条运用,强烈鲜明、极具张力的黑白对比,以及细密紧凑、引人入胜的本章结尾,让学生亲身领略这一独具特色绘画形式的别样美感。

以上活动,依托实地情境情感积淀,学生创作热情高涨,以线描勾勒英雄人物、感人场景。通过红色地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彰显地域资源历史情境美,激发学生无限创造潜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5.pd原版全文

2.触摸当下一 一从空间解“型”

融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需聚焦空间“形态”,倡导运用多元构图与线条个性化表达。园林艺术作为独特空间造型,蕴含别致“情境美”。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江阴本地古典园林一适园。适园位于江苏江阴市区南街,清道光年间画家陈式金辟池引水、造园布景,园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含境,古朴典雅,极具江南园林韵味,历经15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位列全国百座名私家园林。其独特的园林建造特色与美学风格,具有极高的美术教学应用价值。

为此,笔者设定任务:以“园林一角”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充分展现江南园林的独特艺术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师生步人适园,恰逢艺术家写生,学生借机交流学习,悉心观察、挥笔记录,沉浸现场情境。全程聚焦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内涵”,倡导基于理解感悟的生命化表达,充分运用江南特色文化资源,在真实可感、丰富多元、极具典型性的情境中,全方位拓展“线造型”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边界,引领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情境中茁壮成长、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砥砺前行。

(二)探究“线造型”,全角濡染地域特色“文化美”

1.表象比较,归类凝练

新课标美术学科学段目标要求第四学段(8\~9年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情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为在课堂植人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基因,笔者带领学生探寻江阴文化名人一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江阴作为刘天华故乡,民乐传承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以线为弦,师生前往天华文化广场写生刘天华塑像;回归课堂,运用各类线材穿编缠绕,从平面到立体塑造儒雅演奏家形象。以“玲听”与“描绘”融合激发学生探索欲与创造力,经归类、比较、凝练,在感悟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

2.深层探究,咀嚼领会

融入地域特色文化,既要关注表象美,更要挖掘深层美。探访本地桥梁文化时,以黄田港大桥、西门桥、夏港万安桥、月城双桥等为对象,实地走访调研,了解文化历史,丈量桥体尺寸,运用线描勾勒桥型,形成个性理解表达。通过实地观察,学生从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艺术风格、形式语言等维度反复咀嚼、探究、领会,深化对本土资源的情感,从社会、自然、文化多层面增强对美术作品内涵价值的理解认同。

(三)玩转“线造型”,多元创造地域文化“表现美”

1.项目学习,系统建构

基于新课标,运用驱动性问题、学习支架等要素重组、拓展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流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生成项目成果。如教学“中国青铜艺术”一课时,选取江阴博物馆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全班分组探究。项目筹备阶段,学生问题频出,如“找什么”“怎么找”“依据何来”等。为此,设计任务时,明确学生的项目分工和任务要求,从历史、文献、纹样、器型、文字、场馆等维度针对性收集“线”元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实现素养培育。

2.任务驱动,深层理解

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全程指向理解实践。围绕“青铜器”,依据学生兴趣点设计学习单,涵盖历史、文字、造型等内容,分类递进,挖掘同期青铜器分类与作用、不同时期造型纹样特点与时代特征。学生通过学科实践把握知识本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深度交流理解,为个性化创造美搭建支架、夯实基础。如此,学生深度体验青铜文化美感底蕴,引发情感共鸣,深化文化理解,提升人文与审美素养。

3.赋能评价,多元呈现

新课标将“体现艺术学习特性,优化评价机制”作为重点,强调“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关键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诊断、激励、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青铜器”项目课程从选题、驱动问题设计、实践活动开展到成果展示,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多样化分组实践催生多元化学习成果,涵盖学习单、研究报告、作品展等。多元化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多角度深度激励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与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线造型”教学中,笔者从三美实践切入,引领学生沉浸“情境美”、感知“文化美”、主动“表现美”。实践证明,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线造型”教学作为艺术表现载体,既能提升学生审美体验,又可拓展美术课程文化育人边界,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度挖掘地域资源背后的典故、文化与历史传承,助力学生全新认识江阴地区生产生活、历史遗存、文化社会形态,主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提升造型、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美术核心素养。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审美体验视域下小学美术‘线造型’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D/202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王大根.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19(06):4-10.

[3]孙猛.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9(05):154-155.

[4]陈丽群.融合地方资源有效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1(18):130-131.

[5]王群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地方美术资源文化[J].教育观察,2020,9(15):40-4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