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创新教育的班本课程实践研究

作者: 汪为峰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基础教育阶段应营造包容宽松的成长环境,开发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联合多个课题研究组,开展创新教育的班本课程研究。团队立足本班学生、教师和家长实际情况,以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校家社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文将从班本课程的探索、学科渗透的落实、生活实践的开展、教育场域的拓展等方面,探讨创新教育实践。

一 聚焦创新教育的落脚点一一探索班本课程

课程建设是培育创新素养的核心所在。班本课程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旨在满足本班学生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的需求,由班级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开发。班本课程建设是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延伸与深化,优质的班本课程不仅能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更能引导学生的个体成长。一方面,班本课程可通过个性化教学方式和多元化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质;另一方面,班本课程能通过开放式思维训练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培养其创造力与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研究团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学生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设置了“传统文化与科技”“了不起的中国建筑”“奇妙的大自然”以及“创造改变生活”等板块,研发出适合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20个课程主题框目,系统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和创新精神等创新素养的培育,构建起贯穿小学阶段的创新课程内容与目标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宏观层面关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中观层面注重班级创新文化氛围和制度建设;微观层面以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课程编写每月设定一个主题框目,重点通过生活故事引导,采用儿童化、趣味化的呈现方式,以问题情境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小学生当下生活,关注个体发展,其表述符合探究性和科学性要求,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创新发展。课程参与实现全员化,践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创新课程建构实现了跨学科融合,促进全方位育人。开展课程活动坚持“个人一学校一家庭一社会”的多方融合,采用“课堂教学 + 课间活动 + 月度总结”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小组互动及家长参与为主要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程设置时间为每周一次的晨会课,每月一次活动总结,每学期一次成果汇报展示,实现了课程与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有机渗透与协同推进。与此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创新素养,提高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在课程实施中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评价方面,秉持“以做促评,创新全过程”的理念,评价贯穿课程实施始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体现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上。实践出真知,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探究、乐于分享,提升创新思维;通过实践创造,以行促知,培养创新精神。

二、把握创新教育的突破点一落实学科渗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并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STREAM教育强调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培养具有动手创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发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研究团队鼓励各科教师增强创新教育意识,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充分挖掘学科创新教育资源。

在课堂教学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每一门学科中得到重视。课堂教学需关注以下几点:其一,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在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师创新理念的养成,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动机和态度,营造创新氛围。其二,敢于开放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教师应关注学生质疑精神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敢问、勤问,掌握提问技巧,乐于提问,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其三,融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强调素养需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习得。有效开展跨学科学习,应从学段学习目标与内容出发,遵循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从简单交叉到多维交叉、从综合思维到跨界思维、从问题解决到创新突破,研究跨学科学习的层次性与发展性。例如,语文教学创设自主学习空间,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创意表达,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创新见解;数学课上师生共同探寻不同解决方式,如简便运算,比较方法的简便合理性;科学学科以探究实践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与探究实践相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使主动探究、思维碰撞、动手实践成为课堂常态。美术、劳动、音乐等课程中的各种创意表达和创新点子,让学生在手工、实验、绘画、体验等教学中提升创新能力,拓宽思维方式。

在项目渗透方面,项目学习在小学阶段能发挥重要的聚焦作用。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在具体项目情境中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设计项目主题,将各科教师教学融合,组建学习和实践共同体,使创新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研究团队在四年级下学期布置了以“创美”为主题的项目,融合多学科教学内容,采用体验劳动、绘画表达、资料收集、科学小实验、研究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创新表达美丽班级氛围的建设。在项目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了解植物花语,感受美好;分组动手种植植物,劳力育心;了解植物喜好,课间管理植物;结合科学实验,获得数据,撰写研究小论文;了解植物生长及文化,课间交流自己的植物。通过丰富的活动学习,学生从不同学科多角度对植物进行全面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将班本创新课程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可增强课程生命力。采用跨学科教学、项目化渗透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7.pd原版全文

三、突出创新教育的关键点一一开展生活实践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素养的培育应基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研究团队充分认识到生活实践的重要性,不断探寻创新教育与生活实践的交融点,深入学生生活,挖掘生活资源,创设更多生活体验和创新机会,引发师生对创新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创新班本课程开发从学生个体出发,以生活为本,遵循以下步骤:知行合一,即理论结合实际,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格物致知,建构科学模型,确保课程建设取得实效;迭代创生,创新与时俱进,推动课程建设进一步升级。在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研究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结合,结合新时代学生发展要求,明确发展目标,关注学生身心特点,发现现实发展痛点,分析学生成长难点,找准教育教学基点,创新学生生长点;关注开发主体的创新,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家长辅助参与的形式;关注推广形式的创新,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创新实效。

在班本课程“传统文化与科技”板块,研究组在五年级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进非遗一瓷器”主题框目。研究团队为学生提供主题关联、结构完整的学习生活场景,通过生活实践将不同学科内容串联成完整链条。每周设定两个创新研究主题:走近瓷器—追根溯源、巧手匠心—细"塑”衷情、中国色彩—多姿展馆、直面名家一一只此青绿。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有所收获。研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艺术画报、书法美术、剧场直播、讲座访谈、亲子活动、成果展示等,这些形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学生熟悉且体验感强。在具体实践要求上,课题组做到专业规范,融合多学科知识,指向现实问题,在每个环节关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例如,在“多姿展馆”主题活动中,学生在展览中观察展馆展品的形状、色彩,体会展品名称的由来;展览后,让学生阐述布展的整体设计理念,并思考若自己布展将如何分配场馆、命名不同场馆。在“巧手匠心”主题环节,设置塑形创意、上釉烧制、称重测量等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践环节,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多学科的融合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STREAM教育的趣味性、适用性、整合性、创新性和可拓展性得以充分展现,从知识学习到思维提升,在活动建构与重构中,由真问题到思维建模,再到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的深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寻找创新教育的增值点一一拓展教育场域

创新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浸润。研究团队通过创设浸润式的教育环境,将班级空间转化为创新实践的第一现场一教室墙壁变身创意展示区,图书角成为思维碰撞站,过道走廊化为创新实验场。在“创美项目”实施中,师生共同打造动态创新空间:走道灵活变换为一字排开式、绿色长廊式、圆桌研讨式等多样布局;讲台绿植每日更新并由学生讲解其中寓意;放学时的桌椅整理也演变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实践。这种无痕的教育渗透在课堂内外、课间休息乃至上学放学的每个细微时刻,让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生活环境成为育人的创意空间。在班本课程“了不起的中国建筑”研究主题的“中国建筑之美”框目,学生从课堂中了解到空间、光线、色彩等是影响建筑之美的要素。课间小组探究时,学生对班级门前走廊玻璃窗的大小、形状等展开研究,用数字、图形阐述现有设计的科学性。学生还依据校园雅园“鉴开亭”四面曲径的长短以及周边建筑高度,对校园布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校园跑道旁司令台的摆放位置、高度、长度等都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在参观苏州博物馆后的分享中,学生展现了更多逻辑严密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沟通能力。一张张草图、一份份数据见证了学生内心触动后的讨论与独立思考。生活中的物件虽未因学生的参与而改变,但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和自信。

时刻发现生活环境中的创新机会。在“奇妙的大自然”研究主题的环境与生态之“感受季节与气象”中,研究团队为六年级学生布置了以“苏州天气”为班本课程主题的学习任务,内容涵盖天气与自然环境、天气与人们生活、天气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融合多学科知识,设计了包含学科知识、调查实验、亲子关系、小组合作、时间管理等内容的班本创新教育。例如,“请从苏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出发,用曲线图表示某个月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对小学生上学提出建议”,让学生将自身生活与研究相结合,学会记录和分析,以此进行上学规划,同时也认识到生活环境对创新的潜移默化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苏州的暑期天气情况,为前来苏州旅游的朋友提供一份出行建议”,在家长指导帮助下,学生走进旅游景点,采访游客、导游、景点工作人员,亲身感受、实地体验,激发创新思维。如此,让学生关注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促使其创新能力在全面协调中得以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STREAM教育理念下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B09QTSZ1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大勇.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班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4(14):17-20.

[2]汪为峰.“双减”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J].华人时刊(校长),2023(04):44-45.

[3]曹培杰,陈磊.夯实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学校主阵地[J].人民教育,2023(22):44-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