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实施的有效路径
作者: 戴玉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战略部署。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劳动教育已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领域。各级各类学校亟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范式,通过优化教育实施路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劳动教育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与协同效应。二者既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与支撑点,又形成了相互渗透、双向促进的共生关系。因此,构建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系统探究二者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紧迫性。
本研究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立足“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围绕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实施的目标制定、内容设计、组织实施、资源整合、评价实施等维度,探寻二者的“融合点”。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双向渗透、协同创新”的课程融合机制,形成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研究成果将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融合理念薄弱,目标导向存在功利化倾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要求学校加强学科间的互联互通,通过课程融合实施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具有明显的共通性与契合点,二者的融合是顺应新课改的必然趋势。然而,通过与多所学校教师的交流,发现部分学校教师的融合理念较为淡薄,未能以劳动教育为根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设计精准明确的活动目标,导致二者融合实施过程中出现功利化倾向。
这不仅不利于学校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推进,还普遍衍生出后续动力不足、难以持续等问题,协同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二)内容单一局限,陷入“为劳而劳”的实践困境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多数学校已认识到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可综合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然而,从本校与其他学校的交流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在推进二者融合实施的过程中,仍停留在简单的拼凑与整合层面。这些学校未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优化活动内容,也未能实现其与德、智、体、美的有机融合,导致二者融合实施时出现“为劳动而劳动”“只劳动不教育”的现象,活动内容设计狭隘单一,难以取得理想的融合效果。
(三)形式单调僵化,融合实施流于表面化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性与探究性。然而,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部分学校虽然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但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却较为单一,普遍存在简单签到、现场打卡、“重参与轻体验”等形式主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二者融合实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协同育人功能难以真正落地。
二、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实施的有效路径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实施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资源以及活动评价等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如图1所示,探索构建了学校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实施实践框架。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均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目标设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学校应准确把握二者的关联性,以“劳动”为纽带,将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导向,聚焦核心素养培育设计融合活动目标,以此统领各项工作,切实发挥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协同育人价值。
以服务性劳动为例,作为劳动教育的三大板块内容之一,其能够帮助学生在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中认识社会,树立劳动观念,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为此,学校可基于服务性劳动板块中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学习任务群设计融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小小消防员”“我是小警察”“成为建筑师”“小小科学家”“当我做了医生”等职业体验活动。为确保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实施效果,学校可设定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服务业劳动,认识不同职业的特点与价值,在体验劳动付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为其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参考。(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现代服务业对创造便利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在实践操作与探究中,加深学生对劳动技能、生存技能和科学技能的认知,提升其劳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劳动的态度,激发其服务社会的热情,培育劳动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5)在服务性劳动中体验创新创造的乐趣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意物化素养。(二)以劳动教育为核心,聚焦“五育”融合优化活动内容
教学内容单一且缺乏深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将严重制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协同育人价值的实现。为此,学校应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系统规划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内容。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围绕劳动教育的三大板块和十大任务群,结合德、智、体、美育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并生成相应的活动主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应推动主题式、项目式的融合性教学活动,有效打破学科壁垒,拓展教学边界,激发学生更多学习潜能,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具体而言,学校可设计“花生种植”特色融合活动,通过设置宣讲、学习、种植、管理、欣赏、收获劳动周及成果展示售卖会等系列子活动,以劳动教育为核心推动“五育”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在宣讲阶段,学校可围绕“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主题,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开展活动宣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生需要付出,付出终有回报”的道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花生种植”融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在学习阶段,学校应组织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进行阅读学习,将劳动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播种知识、工具使用方法及花生生长特性。在播种阶段,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剥选种子、平整土地及播种等劳动,使其在直接技能类劳动中初步感受农业劳动的艰辛。在管理阶段,学校不仅应设置校园服务岗位,还应组织学生以日常劳动的形式参与花生生长管理及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主动承担劳动的行为习惯,塑造积极的劳动观念。在花生收获周,学校可在收获前结合体育开展体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收获技巧,使其在收获过程中做到高效有序,同时锤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磨砺其劳动品质。在成果展示阶段,学校应集中展示实践育人成果,并通过创意集市组织学生开展售卖活动,鼓励学生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多样化的艺术制品或美食,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营造欢快和谐的校园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创造潜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9.pd原版全文
(三)以实践为核心,创新活动形式解决现实问题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均源于实践,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学校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为核心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探究性、体验性与实践性,构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思”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在二者融合实施过程中,学校应针对现实中的相关实践性问题,依托综合实践活动的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形式开展劳动教育,通过研究性学习、项目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体验,支持学生在制作、实验、探究等过程中进行劳动创造,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然而,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薄弱,在多元文化思潮与价值观碰撞的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围绕“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主题,设计“美食制作”项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传统工艺劳动,制作传统工艺产品。为高效推进项目实践,学校可设定“我们的传统节日美食”为活动主题,并衍生出“粽子制作”“月饼制作”“饺子制作”等子项目,以传统美食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在不同时段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有序的融合实践。通过项目串联活动主题,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系统、完整的活动体验。在确定子项目后,学校应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体验、探究与实践活动,使其在亲身参与和劳动实践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与影响力,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月饼制作活动中,学校可将子项目细分为设计方案、搜集资料、获取方法、观察分析、形成结论等系列化任务,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完成月饼制作实践。
(四)以协同为支撑,整合家校社资源拓展实践平台
为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应树立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与家庭、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紧密联系,打破平台与渠道壁垒,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实践活动资源。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实施不应局限于“出力出汗”的表层劳动,而应通过家校社协同拓展学生劳动的时间与空间,依托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路径,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完整、立体的实践体验与认知,从而确保融合实施的成效。
例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校可围绕“我是‘非遗小传人’”主题,聚焦“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融合性活动,切实履行文化传承的责任。具体而言:
(1)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开设非遗技艺学习课程。学校可围绕茶园管理、茶叶采摘、手工制茶、茶饮文化及茶艺分享等内容,设计系统的课程,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2)以家庭为校外实践基地,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学校可构建“教师指导、家长监督、学生落实”的家庭劳动实践模式,指导家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塑造良好的家风、家规与家训。通过亲子互动开展茶知识、茶技艺与茶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品质。
(3)加强与博物馆、非遗作坊、非遗展厅等机构的合作。学校可建立非遗学习实践基地,引导学生通过“由知到行”的实践流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切实实现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五)以发展为导向,创新评价模式关注学生成长
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的简单粗放型考核评价机制已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评价方式往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仅停留在“知其然”的表层理解,而无法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认知。教育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为突破这一困境,学校亟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创新评价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实现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协同育人效应。学校应关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动态发展,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创新评价模式,依托评价引导、调控、反馈、激励、总结的作用促进活动目标的达成,提升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整体效益。
以“整理与收纳”为例,作为日常性劳动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在“整理与收纳”学习任务群下开展“勤劳的小蜜蜂”融合性实践活动,并对学生在物品摆放、收纳等环节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旨在提升学生的收纳能力,培养其及时收纳、分类存放的良好习惯,提高有条理、有规律的生活能力。在评价过程中,需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科学设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保证评价有效性的前提,学校应当基于活动目标,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基础性指标(如物品分类的准确性、空间利用的合理性等基本技能)、发展性指标(如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个性化指标(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既保证基本要求的达成,又为个性发展留出空间。同时,评价指标应当体现动态发展特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适当调整难度和要求。
其二,创新评价方法。传统的纸笔测验已难以满足劳动实践活动的评价需求,学校应当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体系,重点包括:成长档案袋评价法,系统收集学生的作品、反思日志、活动照片等过程性材料;表现性评价,通过实际情境中的操作展示来评估能力;数字化评价,利用“个人成长银行”“实践积分卡”等工具记录和追踪发展轨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过程性评价中应当重点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等隐性素养,这些往往比显性技能更能反映教育的深层成效。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收纳过程中的专注度、坚持性等非认知因素,来评估其劳动态度的转变。
其三,深化评价结果应用。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是发挥评价功能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当建立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机制:诊断性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发展性指导,基于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建议;资源调配,根据评价反馈优化活动设计和资源配置。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置阶梯式挑战任务,帮助他们在适当支持下实现能力突破。同时,评价结果应当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等挂钩,形成持续性的发展跟踪机制。
总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实施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应着力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僵化”“窄化”“异化”等问题,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科学设定活动目标、系统编排课程内容,并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做到以协同为支撑、发展为导向,最终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综合实践育人体系,支持学生在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劳动探究与实践,实现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各自的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最大化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高世梅.实施课程融合培养核心素养——浅谈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路径[J].名师在线,2024(25):67-69
[2]邱伟波,沈奕彤,刘晓玲,等.劳动教育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的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6):41-44.
[3]余向红.劳动教育为体综合实践为用—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融合的探索与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5): 1 - 4 + 2 5 #
[4]于增慧.基于劳动体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以“我是劳动小能手”单元为例[J].教育界,2024(29):53-55.
[5]范艳梅.基于合作式任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策略—以造纸劳动项目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5):19-21.
[6]陈秀玲.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校本课程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9):27-2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