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共生:乡村小学美育改革的 校本实践与理论创新

作者: 章莲君

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境脉美育作为一种融合境脉与美育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强调将美育课程置于特定预设的时空场域情境中,通过营造情感与情境交融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式遵循新课程标准,以“美育一人在境脉中”为核心理念,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感知、理解并创造美。

一  境脉美育核心理念的理论内涵

“美育一人在境脉中”作为境脉美育的核心理念,突破了传统美育的实体论思维,建构起动态生成的育人范式,实现了美育从“知识传授”向“生命涵养”的转型。(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主体发展的哲学向度。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美学与美育理论进一步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人的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境脉美育以此为哲学基础,将“人”视为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情感、能力与个性。一方面,境脉美育通过营造丰富的情境与脉络,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与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实现情感的陶冶与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人的智力、体力、情感与创造力的和谐发展,因而境脉美育通过多样化的美育活动与跨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培养其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新时代美育要求:“以美育人”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美育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工具价值回归本体价值,强调美育的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实践性上,通过创设自然环境、文化活动等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实现审美感知与实践创造的深度融合。在综合性上,践行蔡元培“凡课程皆含美育”的理念,突破学科边界,拓展美育浸润空间,提升学生审美经验,培育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在创新性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境脉美育在夯实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乡土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将地域文化积淀转化为培育创新能力的核心动能,锻造学生立足文化根基的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全人发展的实践逻辑

新课程理念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强调“人的成长”的回归。境脉美育与之深度融合,通过重构教育场域与主体关系,为“培养完整的人”提供实践路径。首先,境脉美育通过重构空间“情境”与时间“脉络”,突破碎片化、去境脉化的乡村美育现象,将美育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学科要素与跨学科要素、线上与线下的整合与联结,在具身参与中实现审美经验与核心素养的同频生长。其次,境脉美育以实践为导向,呼应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强调知行合一。学科实践既“求真”,更是“求善、求美”,通过学习者自身动能与场域内学习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更新的张力,推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审美经验的结构化生长。

二、境脉美育核心理念的三维实践载体

每个学习者都会在生命进程中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知识序列与认知资源,它们由学习者的文化、社会、认知及生物等境脉的相互作用所塑造。“美育一人在境脉中”中的“人”,指学生、教师与教材编者,他们所处的境脉不仅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深刻影响着其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接下来,将从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阐释。

(一)“美育,学生在境脉中”的维度

在境脉美育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发现与创造美,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例如,在江南乡村的自然环境中,学生可以主动观察四季田野风光的变化,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学生也是情感体验者,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等方式,深刻感受到美的力量与魅力,进而激发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此外,学生是社会互动者,通过社会互动、合作与交流,促进在社会关系中的成长与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共同体。

(二)“美育,教师在境脉中”的维度

教师是境脉的设计者,需根据美育的目标与内容,精心创设具有艺术性、审美性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师也是境脉的引导者,需运用提问、讨论与示范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与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感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与想象力。此外,教师是境脉的参与者,需实现从主导者到协同者的身份转化,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创作、表演与交流,共同体验其魅力与乐趣。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共同为学生构筑一个浸润式的美育环境。

(三)“美育,编者在境脉中”的维度

教材编者是文化传承者,需要深人理解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与艺术传统,将其融入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编者也是审美引领者,应具备敏锐的审美眼光与独到的审美见解,能够引领学生欣赏与创造美。编者还是教育创新者,须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编撰思路与方法,结合时代特点与学生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整合与重构。编者更是知识构建者,需系统地构建美育知识体系,确保教材内容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三、境脉美育的五维实践主张

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中指出:学习上取得的进展并不像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的那样仅仅是个人的事,也不像行为主义者说的那样是环境的事,它来自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正因如此,“美育一人在境脉中”本质上意在重构主客体交互的审美实践关系,在动态生成中实现“人”的审美经验结构化生长。鉴于此,境脉美育衍生出五维实践主张:以情境融合激活具身认知,以因材施教回应个体发展,以跨学科整合突破知识壁垒,以文化传承创新赓续精神命脉,以家校协同拓展育人场域。这五个维度通过“人一境一脉”的精准结合,将抽象理念转化为支撑全人发展的实践框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0.pd原版全文

(一)情境融合,强调美育的实践性

美育不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而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创造力。在情境设定上,最理想的方式是还原对象的“原境”,而“境脉”强调了事物的发展脉络、前后历史缘故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境脉美育主张让学生回到“原境”或“原物”的场所,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例如,利用江南乡村的自然风光,如小桥流水、湖泊山丘等,为学生创设美丽的自然情境,让他们在其中感受自然之美。通过实践活动,如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表演等,让学生从中体验美的力量,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二)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特定“时空一文化一关系”网络的节点,其家庭文化资本、社区参与经验、自然感知能力构成了独特的“境脉指纹”。传统美育将学生视为均质化的教育受体,而境脉美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过个性化教学、差异化评价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例如,江南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跨学科整合,拓宽美育视野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综合”意味着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准绳,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具有跨时间、跨学科、跨情境的特征。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跨时间、跨学科、跨情境等方式获得。因而境脉美育主张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美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体系,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例如,利用乡村小学的“田野”属性,关联语文、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等课程,结合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灵魂,也是美育的重要源泉。境脉美育主张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与探索,通过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与个性的艺术作品。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造力,还能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与社会贡献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江南乡村的古村落建筑、民间艺术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感受到青石板纹路中凝结的工匠精神、竹编窗桐里渗透的生态美学,使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符号,而是活态基因库,从而激发学生生活的热情、劳动的愉悦、创造的智慧等。

(五)家校合作,构建美育共同体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境脉美育中的首要场所,是儿童追求美好、践行良善的开端。境脉美育主张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美育发展。通过家长参与学校的美育活动、共同营造美育氛围等方式,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构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美育共同体,为学生的美育发展提供更加全面与有力的支持。例如,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参观江南乡村的名胜古迹,开展田间摄影展,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公共审美教育资源,在互动分享中延展美育时空,共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易晓明.新时代学校美育观的确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24,45(09):91-104.

[3]于泽元,马祝敏.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精神内核与实践逻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3):84-91.

[4]王备,倪春雷.新时期乡村小学境脉美育课程的建构——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硕放实验小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4(45):49-53.

[5]崔允,王少非,杨澄宇,等.新课程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6]科拉·巴格利·马雷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ⅡI: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裴新宁,王美,郑太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7]彭玉莲.活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追求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2018(08):37.

[8]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顾平.情境、感知与沁润——美育中美感捕获的“自我”姿态[J]美术,2021(03):6-13.

[10]陈平.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建议[J].人民教育,2022(Z2):57-59.

[11]李文丽.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研究论坛综述[J].民艺,2022(01):37-3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