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幼小衔接阶段 教学策略浅谈
作者: 谢聪林“幼小衔接”是一个国际化的议题,这不仅仅是指时空上的衔接,更是指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角色体验上的衔接等。“衔接”是为了克服教育教学的非连续性、断裂性,是为了克服儿童学习的“阶段性”,让儿童的学习自然发生。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幼小衔接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让儿童的学习不再显得非常“突兀”。通过幼小衔接,儿童能感受、体验到一致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能形成一种一以贯之的学习期待,进而促进儿童身体动作的和谐发展,促进儿童认知的长足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实现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呢?笔者在实践中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一 、让儿童的学习内容“衔接”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学习内容的衔接是最为基础的。在幼儿园,语文学习内容往往是以“读图”为主要方式的,主要借助于绘本来认知、思考。而进入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内容往往是以“读文”(辅之以拼音)为主要方式的,主要借助教材来认知、思考。教学内容的衔接,就是为儿童的语文学习从“图”到“文”设置一个“缓冲性地带”,让儿童展开图文并重的语文学习。在低年级学段尤其是在一年级学段,还应当是以图为主、文为辅的引导策略。教学内容的衔接,不仅要求教师深入研读语文教材,更要求教师深入研究特殊儿童的具体学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重组,才能让“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自然发生。
人教版生活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组织单位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依据教材的自然单元,另一方面要积极依托教材开发儿童的学习单元,要深人发掘教材的理路,认识教材的编排脉络、线索,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等。以一年级上册的《生活语文》教材内容为例,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学校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自然和社会”。这样的一种教材编排,应该说是非常契合特殊儿童的认知特质的。教师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学情,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丰富、延伸、拓展,也可以进行缩小、聚焦、突破。比如在“个人生活”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儿童认识“人”,主要包括“头”“手”。如果儿童学有余力,则可以引导他们认识“腿”“脚”等。这种认知不是让儿童简单认识“文字”,而是能指着图片用“口语”表达;或者能在听到“口语”表达后用手指称相关图片等。立足于“衔接”的视角,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引导儿童将图片、实物、口语指称等进行匹配。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汉字、书写汉字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引导的功能,彰显其引导的价值。基于“幼小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成为儿童“学会生活”的引导者,要努力让教学设计富有弹性,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内容“衔接”,要注重相关学习内容的统整。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课程资源、素材的作用,将之融入、渗透到儿童的语文学习中。要将相关学科如科学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等有关内容渗透其中,从而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大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大教学观”,努力通过课程资源、素材等整合,让儿童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成为生活的建构者、创造者。这样的一种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统整,才契合特殊儿童语文学习的本义、真义。
二、让儿童的学习方式“衔接”
如果说,儿童的语文学习内容是“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儿童的语文学习方式就是“怎样学”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游戏、活动、图片阅读、影像阅读等。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文字阅读。从游戏、活动、图片阅读、影像阅读到文字阅读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分界。作为教师,要通过优化儿童的语文学习方式,来“衔接”儿童的语文认知和学习思维。
做好儿童的语文学习方式的衔接,笔者认为,要从儿童的丰富感官活动切入,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儿童的多种感官功能,让儿童的多种感官协同发展,注重儿童的多感官活动体验。其中,尤其是“手眼协调性训练”,会促进儿童的大脑机能的改变、改善。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男生女生》这一课,笔者主要出示了男生女生的图片、男生女生的文字,让儿童进行“连连看”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变换男生女生的图片,从而不断地刺激儿童的视觉感官,让儿童在“连连看”的活动中,记住一些判断男生女生外在特征的方法。有的孩子说,男生穿短裤、女生穿裙子;有的孩子说,男生是短发、女孩扎辫子;有的孩子说,男孩踢足球、女孩戴发夹;等等。通过对外在特征的掌握,男孩女孩的概念已经走进了特殊儿童的内心。
活动是特殊儿童智慧生成的根源,也是特殊儿童的经验建构方式、知识建构方式。如在上述《男生女生》的教学中,通过研发设计的“连连看”游戏活动,不仅让培智学校的特殊儿童理解了男生女生的含义,而且丰富了他们对男生女生的丰富特征的认知。活动有助于盘活儿童的多种感官,能促进儿童的认知,深化儿童的思维,夯实儿童的记忆,丰富儿童的想象。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习方式选择是教学的重点。相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结合特殊儿童的认知与兴趣特点,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放大学生的收获感。
三、让儿童的学习样态“衔接”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语文学习样态同样需要衔接。学习样态,是指儿童语文学习的一种生活、生存状态。在幼儿园,儿童往往是在活动性、实践性样态中展开认知活动的。而在小学阶段,儿童往往是“正襟端坐”在教室中的,是通过视听等认知样态展开学习的。比如:幼儿园的活动课,孩子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就上完了一节课,而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往往不能适应一节“四十分钟”时长的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儿童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调节,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协同起来,逐渐完善儿童的学习样态。
为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引导儿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通过儿童的多样化活动,不断地刺激儿童的感官,让儿童在“变”的活动形式、样态中展开语文学习。教师要秉持“语文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并且为了儿童的生活”的教学理念,引导儿童开展丰富性、多样性的活动。在《男生女生》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组织、设计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让儿童辨别“男女厕所”“男女更衣室”“男女洗手间”“男女宿舍”等。生活化、社会化场景的不断变化,能不断激发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儿童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儿童不知不觉地认识公共生活、公共活动场域的“男女”的重要图像符号标识。活动不仅增进了儿童对男生女生的认知,更触发了儿童对男生女生的生活理解。有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做保育员阿姨;有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做保安叔叔;还有学生说,我长大了要做女警察;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1.pd原版全文
学习样态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作为教师,要优化、提升儿童的学习样态,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习样态体现着学生学习进程的跃迁,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结合的产物。教师应当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样态进行观察,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与教学方式的调整,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好的幼小衔接样态。
四、让儿童的学习资源“衔接”
在生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儿童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素材,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素材,能对儿童的语文学习产生支撑作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儿童语文学习的载体、媒介,也是儿童语文学习的动力,它能驱动儿童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在应用儿童生活化资源时,教师可以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例如,可以让生活资源素材等情景化、具象化,可以对生活资源进行美化、趣化等。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爸爸妈妈》这一课,笔者就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爸爸妈妈各种生活照片、工作照片、旅游照片等。丰富的、多样化的照片,能唤醒儿童的记忆,让儿童的头脑中诞生一个个的故事。在教学中,笔者邀请儿童的家长进入课堂,与孩子展开亲子互动学习、游戏学习活动,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更高了,产生了强烈的语言表达需求。如:有孩子借助照片说,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爸爸在旅游;有孩子说,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妈妈在做饭;等等。一个个生活化场景,让原本看似机械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丰富生动起来。一个汉字、一个词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这样一来,增加了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素材,儿童的语文学习如同呼吸一样自然。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体会到了语文学科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衔接”儿童的学习资源,要求教师自觉地给儿童的语文学习以支持。要秉持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原则,让培智学校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资源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联结作用。教师精心选择的学习资源能否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选择与加工情况。学生正确使用资源,也就能体现出良好的衔接样态。
综上所述,面向特殊儿童幼小衔接的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内容是基石,学习方式是重点,学习样态是跃迁,学习资源是联结。这样的认识能够支撑起特殊儿童幼小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学,通过践行“学本课堂”理念,让儿童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同构共生。总之,从“幼小衔接”视角展开语文教学,能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有趣、更有味,能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有效。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特殊儿童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2-0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茜.生活语文教科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板块的安排与设计[J]现代特殊教育,2020(09):42-45.
[2]周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孙华泽.培智学校识字教学及其策略——基于《生活语文》低年级段教材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0(11):27-31.
[4]傅武香.智障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个别化支持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9(17):52-54.
[5]周星星,曹婷婷.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幼小衔接现状与对策研究[J].数据,2022(11):125-127.
[6]张丽娟.培智学校低年级生活语文识字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2(10):40-42.
[7]马冀.培智学校的生活语文个别化教学[J].文学教育(下),2022(01):89-91.
[8]王蒙蒙,张悦歆.融合教育环境中家长参与特殊儿童幼小衔接的个案探索[J].基础教育,2020,17(01):101-112.
[9]朱海荣,季兰芬.浅谈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有效管理的策略—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6(13):64-6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bz2025083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