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同行,共筑初中数学教育梦

作者: 陈静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五年。这五年里,我经历过初登讲台的青涩与迷茫,也品尝过教学成果带来的喜悦与自豪。在这一路的成长历程中,师徒结对活动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无尽的支持与指引。

初逢结缘:师徒携手启新程

2019年9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我踏入了,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新学期开学季,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新的希望。为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精心组织了师徒结对活动。当得知自己将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陈磊老师结为师徒时,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能在陈老师的引领下迅速成长,紧张的是担心自己的不足辜负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初入教坛:迷茫困惑陷困境

初为人师,教学经验匮乏的我,在两年时间里,把听陈老师的课当作工作重点。陈老师的每堂课我都不会错过,秉持听一节上一节的原则,全心投入学习中。新授课上,我钻研陈老师引入知识点、编排教学环节、设置问题串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的技巧;习题课中,我学习陈老师对错题分类归纳、拓展知识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日复一日,我的教学风格渐渐有了陈老师的“影子”,五年后仍有前辈能在我的课堂上看到陈老师的教学痕迹

然而,一味地模仿陈老师的课堂,使我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个性迥异的学生时,显得力不从心。课堂上,尽管我精心准备了教案,却常常发现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契合。课堂节奏时而过快,导致学生跟不上思路;时而又过慢,导致教学进度拖沓。学生们的反应也常常不如我预期的那般积极,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更是种类繁多,令人头疼。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迷茫之中,不知道该如何突破眼前的困境。

恩师指引:拨云见日明方向

当我在教学中陷入困境时,陈老师主动走进我的课堂听课。课后,他帮助我仔细复盘,从例题讲解、课堂节奏把控等方面对我耐心指导。陈老师直言:“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堂流程被学案牢牢束缚,师生互动很少,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积极性也不高。”他强调,数学教学不是知识灌输,而是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课堂活跃起来。针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尚在发展的特点,他建议从生活场景引入,拆解复杂图形。陈老师不仅指出了我的问题,还分享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实用技巧,包括知识点剖析、导入设计、课后学情把握等方面,倾囊相授,让我深受启发。

在陈老师指导下,我着手转变教学方式。先是深入领会其课堂精髓,再结合班级学情整合学案,精心设计贴近生活与教学目标的课前导入。课堂上,我大胆创新,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还借助几何画板、视频等多媒体,将抽象数学知识直观呈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慢慢地,课堂氛围日益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愈发高涨。

针对新教师普遍存在的教学知识点延伸不足这一短板,陈老师建议我深入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挖掘题目背后隐藏的知识脉络,学会像串珍珠一般,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编织成网,以此赋能日常的习题课教学,让每一道习题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随着一道道难题被攻克,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教学成绩实现质的飞跃,我也多次荣获区级教学质量贡献奖。这份荣誉离不开陈老师的倾力相助,更见证了我在教学道路上的拼搏与蜕变。

教学相长:共同研讨促提升

在陈老师的助力下,作为新手教师的我,教学之路走得逐渐平稳。但路曼曼其修远兮,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第一,贴近学生。课间陈老师常被学生簇拥着,不论是答疑,还是闲聊,陈老师都热情回应,乐在其中。回想跟着陈老师听课的时光,我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于是,我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后不再急着回办公室批改作业,而是留意每个孩子的状态。看到情绪低落的,就主动询问学习情况,鼓励其课堂上大胆提问;碰到聊得热烈的,也加入他们分享趣事。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亲切地喊我“静哥”,我也欣然接受。随着师生关系愈发亲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日益高涨,这让我十分欣慰。

第二,当堂反馈。师傅曾教导我,讲练结合才是日常教学的最佳模式,尤其是七年级阶段,计算内容较多,这一模式就更为重要。于是,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精心挑选两三道紧扣本节课计算重点的小题,让学生当堂限时完成。这种方式,批改起来便捷高效,能直观清晰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适度的“压力”也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地听讲,更好地投入学习中,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三,剖析错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在教学领域同样意义非凡。每次调研后,陈老师都会叫上我,借助电脑逐题分析我所教班级的得分率以及与其他班级的差距。遇到差距大的题目,我们一同深挖根源,确定试卷评讲重点;遇到班级得分率高的题型,陈老师也会询问我的教学方法,与我交流探讨。

经过这样全面且深人的分析,我对班级考试情况有了清晰透彻的了解,上习题课也更具针对性。陈老师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年轻教师的活力与创新。我们在教研中相互学习、借鉴,彼此促进、提升,实现共同成长。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我们持续探索,只为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破茧成蝶:收获成长绽芳华

在师徒共研的日子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成长和蜕变。通过与陈老师交流,向陈老师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也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在陈老师的鼓励下,我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与他们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我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在2023年,我被评为丹徒区第七批“教坛新秀”。2023年,我还积极参加镇江市优质课评比活动,陈老师不厌其烦地对我耐心指导,经过校、区级以及市级的几轮激烈角逐,我最终获得镇江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23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2024年,在镇江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我也有幸获得镇江市二等奖。

我深知,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师徒共研则是这场修行中最美的风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脚下有力,就一定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华章。

陈静,初中数学教师。曾获镇江市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被评为丹徒区"教坛新秀”。多次开设区级公开课,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