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思维显性训练,优化议论文写作教学
作者: 严云霞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过度拘泥于机械结构,使得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严重缺乏个性化的逻辑推演;教学案例陈旧老套,难以搭建起议论文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于侧重结构的完整性,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使得学生的思考流于表面,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然而,万龙凤老师的这堂“急与慢的智慧”议论文写作指导课,犹如一股清流,巧妙地将议论文写作教学转变为学生思辨能力生长的沃土,为突破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探索路径。
一、逻辑脉络显性化
万老师紧紧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精心搭建起稳固的核心框架,借助结构化的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起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逻辑脉络
课堂伊始,万老师抛出“急与慢哪一个更重要"这一开放性问题,恰似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成功点燃了他们强烈的表达热情。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纷纷发表看法。面对学生们的不同见解,万老师并未急于评点,而是别具匠心地播放了一段厨师切菜与雕刻萝卜花的对比视频。通过这一直观的视觉呈现,抽象的议题被具象化,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急与慢各有其适用场景”,为后续辩证思维的深人发展筑牢了认知根基。紧接着,在“审题立意"这一关键环节,万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先创设小辩论赛的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充分理解急与慢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当学生提出“辩证看待急与慢”这一论点后,万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其细化为“急的果敢”与“慢的沉淀”两个分论点,并巧妙运用排比句式,让表达更加富有节奏感与感染力。当学生对如何深入展开论证感到困惑时,万老师及时给出建议,并将逻辑链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一层论证“急:抓住机会的力量”,第二层论证“慢:深思熟虑的智慧”,第三层论证“急与慢:辩证的选择”。这种显性化的框架构建方式,犹如一把钥匙,不仅助力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更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在思维层面形成“总分总”的逻辑自觉,为他们进行深度论证、提升思维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论证深度显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万老师不仅注重构建逻辑框架,更着力于深化论证的深度,通过一系列显性化的方法指导,引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搜集论据,逐步提升思维的层次。
万老师将论据类型清晰地划分为“生活经历"与“名人事例"两大类别,并结合具体情境,生动地阐述了不同类型论据的适用场景。当学生秉持“急更重要”的观点时,万老师便引导他们将目光投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比如争分夺秒的外卖配送员,与时间赛跑的急救医生,这些鲜活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急”在现实生活中的关键作用。在探讨“急与慢的平衡”这一议题时,万老师引导学生多维度辩证分析,使观点更加全面、深刻。尤为值得称赞的是,在“优组材料"环节,万老师别出心裁地将急与慢的讨论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视野中,引导学生思考急与慢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论据的深度,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联迁移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领域汲取知识,为议论文写作注人新的活力。
三、迁移能力显性化
思维显性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知识一能力一素养”的转化。万老师通过“任务驱动一协作反思一生活迁移”的闭环设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多维内化
万老师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列出提纲并完成写作,明确要求“使用两种论证方法”。例如,学生以“慢是对生活的尊重”为论点,万老师建议其从品茶、旅行等细节展开,将抽象观点转化为具体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写作实践,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技能与方法转化为个性化表达。在交流点评环节,万老师明确指出某篇文章“论点明确但论据单一”,并建议补充名人观点(如爱因斯坦的“时间是相对的”)。这种显性化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思维盲点,促进反思与改进。此外,学生讨论“学习中需要急慢结合”时,万老师总结“急可以提高效率,慢则能加深理解”,并引导学生制订计划以平衡节奏。这种从写作到生活的迁移,使学生认识到思维方法的普适性,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万老师的这堂写作课,以显性化思维训练为核心,成功搭建了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框架。它打破了传统议论文教学的局限,不再仅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传授,而是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聚焦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终身培育。当然,本节课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比如在思维深度上需突破“现象一结论"的简单逻辑,向“本质一推演一反思”的高阶思维迈进。通过加强批判性讨论、抽象命题训练,可有效实现初高中议论文教学的思维衔接,助力学生从“观点表达者”成长为“思想探索者”。
(点评人为江苏省常州市学科带头人,任教于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