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 伏军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它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史料实证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历史,以批判的思维分析问题。然而,初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方面还存在“策略弱”"素材弱”“反馈弱"等问题。以下笔者从深研课标优化教学策略、整合建构教学资源以及引导学生“理解为先"等方面,提出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可行路径。
一、依标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对教师教学方向和目标的指引,它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策略,描绘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美好蓝图。教师应始终以新课标为引领,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效果
1.领悟课标理念
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与文化观念;课程设计紧扣中外历史脉络,优化内容以凸显时代特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创新方式、方法;评价多元化,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教师只有将新课标的理念内化为自我认知,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运用课标思维
3.善用课标智慧
新课标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指出,教师应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倡导问题解决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标还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运用课标思维,深入理解其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表1史料实证能级表(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整理)

新课标还提出了大概念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模拟和项目化学习等教学方法。教师应善于运用课标智慧,可通过探究式学习、情境模拟、项目化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形成全面发展的历史观
二、学材建构
学材建构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以提高教学质效。它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与学的客观需要,将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进行主题式整合,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一门课程应该围绕社会认为值得人们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原则和价值标准进行建构。教师要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围绕教学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优选丰富可信的学习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学材建构,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在“筛选与整合”中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设计,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筛选、整合和呈现,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认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史料来培养学习思维。其中,“筛选”是首要步骤,教师应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历史发展规律本质特征的史料;“整合"是关键环节,教师须对史料进行有机组合和编排,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呈现"是最终目的,教师可将整合后的史料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2.在“真实和可靠”上建构
教师应当选择真实、可靠的史料,避免使用虚假或带有偏见的资料;应从权威的历史资料库中获取。同时,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能够对史料进行辨别和验证,排除可能存在伪造或篡改的史料。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史料的来源和背景,尽可能选择第一手资料。
3.在“多样和全面”上建构
在选择史料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选择涵盖多种类型和来源的资料,如文献、实物、图像、口述等,通过综合分析多种类型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判断上的片面或形成偏见。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对史料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
4.在“主体和参与”上建构
在建构学材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其中,搜集是指学生主动寻找、汇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史料,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提供基础素材,包括查阅书籍、浏览互联网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或采访等。整理是指学生将搜集到的史料和数据进行分类、筛选、编排,使其条理化、系统化,提炼出对学习或研究有价值的内容,方便后续的深人分析和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表格、图象、时间线、概念图等方式整理。分析是指学生对整理后的史料进行深入剖析、解读和推理,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规律或意义,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分析过程须经历文本分析、数据分析、历史比较、因果推理等思维活动。
三、理解为先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而不仅仅是对事件时间、地点和事实进行简单记忆。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了解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以多元视角分析事件的差异性,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对史实中历史价值与意义的深度解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形成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先明确学生应理解的内容和深度,再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估方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07.pd原版全文
1.史实是理解的基础
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史实的具体体现和载体,理解史实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运用,形成对史实的正确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和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影响。这种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史料,发展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价值意义是理解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判断,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和动力。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可以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真正理解并认同的情感,才能内化为信仰和行动准则,指引行为和决策。
例如,教师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时,可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来展示那个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巨大变革。通过直观的图表,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诸侯争霸的纷繁复杂,铁器牛耕技术的革新进步,以及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这些变化共同勾勒出一个鲜明的时代轮廓,即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由此,学生形成了宏观的历史视野,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不仅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薛伟强.中学生史证能力素养的内涵、现状与培育[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8):53-60.
[2]于云雁,云嘉南.例谈史料教学中的无效论证[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6):46-49.
[3]马云飞,肖龙海,陈辉.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6):38-48.
[4]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5].家国情怀应从现实困惑走向价值引领:以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53-56.
[6]陈峰津.杜威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崇文初级中学)
(本文系第37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刊发时有删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