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校本实践与思考

作者: 赵东燕

自建校以来,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科教学、特色课程、传统节日活动、非遗项目传承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遵循规律,构建体系,借学科教学深化传统文化理解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场所。学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学科教学,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教师通过文化经典篇目的诵读,启发学生体悟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初步学会欣赏、品味中国文学作品,理解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围绕“认识、理解社会与国情”主题,选取体现社会和谐、社会发展和责任担当的格言、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爱国情怀。历史学科教师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典章制度的解读、科技成就的介绍,让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深远影响,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二、全员参与,百花齐放,借特色课程拓展传统文化视野

学校开发和实施特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熏陶。

学校的特色课程主要分为学科拓展课程、兴趣活动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志愿服务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南黄海民间绘画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东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国防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等等。

同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发了一套仪式课程,借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例如,“阳光少年,快乐前行"的入学仪式,是学校迎接七年级新生的快乐仪式,帮助新生了解新学校,更快地融人新集体。

五彩缤纷的特色课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依据自身特点有所选择,让每一名学生的优势特长得以发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汲取先人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三、持续创新,向美而行,借传统节日挖掘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与文化精神,也是民族认同与自豪感的源泉。学校持续深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及文化意义,挖掘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热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春节,学生通过图文记录年夜饭,捕捉与表达除夕夜的温馨与喜悦;通过合作探索年文化,自制《春节文化研究手册》,深入理解春节的丰富文化內涵。清明,各班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师生代表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端午,家庭亲子活动让学生体验包粽子、制作香囊等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校园端午书画、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与文化。

传统节日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挖掘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固本铸魂,焕发光彩,借“非遗”项目传承文化精神

南通拥有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校遍访南通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将如东跳马佚、南通板鹞风筝、泼花篮、新店山歌等非遗项目作为学校地域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让这些“非遗”“活”起来,发挥"非遗"的独特价值。

学校特地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东跳马佚”代表性传承人任乃贵多次来校指导。整个舞蹈无音乐伴奏,但以马夫身上佩戴的马铃、马夫的吼声以及锣等乐器声进行伴奏和渲染,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学生们借这些特殊的声音表达对英烈的追念,对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崇敬。整齐而刚健的舞姿里传承的是令人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与爱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教育体系。学科教学、特色课程、传统节日活动、“非遗项目传承"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溢满校园,润泽学子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构建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