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驱动·应用:指向素养提升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
作者: 陈以军本文以《红星照耀通过中国》为例,提出了指向素养提升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策略。通过主题定位,弘扬革命文化,领悟红色精神,并从采访轨迹、红区白区对照和文化自信传承三个方面阐述作品主题。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和融通课内外,设计任务驱动的阅读任务群。通过读写说结合和导学评一体的应用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升级和素养提升,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
主题定位 任务驱动 应用评价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作为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细究整本书的阅读目的、阅读计划、阅读策略、阅读习惯、阅读评价等,无一不将整本书阅读的设计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尝试采用“自主阅读一创意表达一激情分享”的进阶式任务设计,围绕阅读的核心目标,遵循“主题定位—任务驱动一一应用评价"的阅读策略,搭建支架,读写说结合,导学评一体,引导学生将整本书阅读推向纵深。下面,笔者就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
一、主题定位:弘扬革命文化,领悟红色精神
这部纪实文学诞生于红军长征取得全面胜利,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张学良为促成国共合作实施兵谏的前夕。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
1.采访的轨迹,寓含作品的主题
美国记者斯诺是当时第一个深人红色中国进行采访的外国记者,他的采访路线是:洛川——延安—安塞—保安—预旺——河连湾——保安——延安。他先后采访了周恩来、贺龙(李长林述)、毛泽东、林祖涵、徐特立、彭德怀、徐海东、朱德(李长林述)等红军领袖,以及苏区农民、红军长征亲历者、少年先锋队队员和红军战士等。斯诺的足迹几乎遍布苏区,他用笔客观全面地向世界展现了红色中国的真相,揭开了苏区的神秘面纱。
2.红区、白区对照,突出作品的主题
苏区井然有序的生产生活、贴近民生的政策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改变了斯诺的原有认知,让他深切感受到苏区军民对党的深厚爱戴与拥护,深入了解了苏区的社会建设情况。相比之下,国统区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读者由此深刻体会到,斯诺用“红星照耀中国"预言中国未来革命走向,实乃历史远见
3.文化自信和传承,彰显作品的主题
本名著为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的必读书目,与《回忆我的母亲》《白杨礼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作品共同构成了八(上)的中国革命文化作品系列。传承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学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作品中展现的长征精神、苏区军民的伟大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需代代相传,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任务驱动:搭学习支架,融通课内外
1.搭建支架,做到有法可循
(1)构建以核心问题为主的问题链
整本书阅读之难,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引领全局。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红星照耀中国'是否代表了斯诺对中国革命未来走向的肯定判断?”通读全书,答案显而易见。随后,笔者提出了五个子问题:作者为何并如何进入苏区采访?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他采访了哪些红军领袖?还遇到了哪些其他人物?作者想通过采访传达什么?这些问题由点到面,由整体到细节,由个体到群像,由事件到精神,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导读问题闭环。学生带着问题和设想,在名著的经典文字中畅游,兴味盎然。
(2)构建以核心任务为主的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以学生沉浸式阅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围绕核心任务一“开展新闻视角读‘红星'专题学习活动”,设计了五项分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诺的想法与立场。任务一:跳读作品,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并拟写斯诺进入苏区的新闻报道。任务二:细读文本,圈画历史细节,运用新闻特写技巧进行改写。任务三:拓展阅读,多角度分析红军领袖,编写“红星人物档案”并撰写短评。任务四:默读文本,扮演斯诺,选择采访对象,撰写提纲并进行采访。任务五:浏览课文,推断作者立场,拟写自序。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不断解惑,阅读素养得以提升。
2.融通课内外,完成能力提升
八(上)第一单元以新闻为主题,涵盖了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新闻体裁,培养学生新闻采访技能是该单元的基本要求。鉴于本书与第一单元的文本特质高度契合,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浏览、默读、跳读、点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深入研读名著。同时,让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的新闻体裁知识,选择不同新闻体裁作为切入点,对名著内容进行筛选、整合、重构,进行创意表达。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实现了课内外内容的融通与技能的运用,促进了思维跃升与能力提升。
三、应用评价:读写说结合,导学评一体
1.读写说结合,思维升级
阅读,需兼具扫读的迅速与精读的细致,既要品味精彩语句,也要回读重点段落;既要默读沉思,也要在疑问处圈画批注。通过阅读,追随斯诺的脚步,了解他在苏区的采访轨迹,把握苏区大事,分析书中个体与群体形象,体悟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同时,拓展阅读相关网络资源和文献,将斯诺进苏区的经历写成新闻报道,将重要场景和瞬间转化为通讯,模拟现场采访,最终代斯诺撰写自序。这一系列创意表达任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调动批判性、创新性和系统思维。而“说”在阅读中同样重要,包括读前的揣摩、读中的共情自述、读后的感悟分享等,还有对文本心理的补白、留白的想象、插图的描述,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导游解说、故事分享、群像讨论、演讲、快板和模拟答记者问等。读写说相结合,促进思维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2.导学评一体,素养提升
导学评一体的前提是有清晰的目标,其指向有效教学的实现,高度依赖教师扎实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下面以本书为例,阐述导学评一体的落实路径。
在激趣导读环节,设计以核心问题为驱动的问题链,以及“助力导学”中与之对应的核心任务群,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具体为:首先,评判导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是否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其次,评判导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是不是“两张皮”;最后,评判任务内部的导学是否围绕目标,是否实现导学一致。阅读实践环节部分任务设置了对应的评价量表,在写作环节,基于前面素材、资源、技巧的积累进行写作输出,给出评价量表,让学生评价有方向,写作升格有依据。这里,导、学、评的设计是一一对应、高度契合的关系;从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阅读方法与策略、交流分享的意识与表现、阅读数量与质量等多个维度,综合设计评价量表。学生可以通过评价量表清楚创意表达所达到的层次,以及创意表达后续完善、提升的空间;教师则可以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导一学一评”的螺旋式上升优化。
具有整合力、驱动力和发展力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能促使学生在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性理解,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通过深度阅读,学生触摸文字,融人情境,走近人物,置身事件,与苏区军民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军民的精神风貌,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自主自觉地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参考文献】
[1]梁昌辉.整本书阅读:儿童滋养精神世界之旅—“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内涵解读与设计要义[J].语文建设,2023(24):17-21.
[2]李竹平.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三问”[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4(1):9-1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思维进阶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计和实施研究"(SJMJ/2022/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洋第二实验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