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任务设计探究
作者: 崔时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从中可以看出,大单元教学重视结构化课程内容,注重对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新建构,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聚焦学生的“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其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新授课的知识建构中,还体现在通过系统化的复习课实现学科素养的深度转化。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在九年级中考复习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内容,笔者聚焦能力提升与素养培育,设计了一系列结构化学习任务。
一、设计有效的预备性作业
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实施路径,作业承载着知识巩固、学习评估与核心素养培育三重功能。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总复习阶段,面对学生知识体系碎片化与法律模块学习内容复杂度高的双重挑战,教师需构建以任务驱动为内核、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作业设计体系。其中,预备性作业作为教学前测工具,通过前置学习任务精准实现学情诊断,为课堂效能最大化提供数据支撑。
笔者针对“坚持宪法至上"这一单元的法律内容,设置了课前限时前测,内容由12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构成,涵盖了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表现”“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宪法为什么是我国的根本法”等。通过选择题的前测,笔者能分析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过,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注意选择的试题应体现重难点、易错点及学生的困惑点,这样才能达到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基于大单元的作业设计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转化为能力,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要将效益最大化,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讲,那么设计有效的预备性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序列化任务体系
学习任务的设计需具备统整性、连续性和情境性。在大单元设计框架下,学习任务不应是零散孤立的知识点堆砌,教师应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将这些知识点结构化,通过分析课程内部的逻辑关联,包括课与课之间、框题与框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收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素养导向的新中考紧密关联生活世界,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维能力,凸显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基于大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不仅要实现素养培育的目标,还需对任务进行统整规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人思考,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最终构建起结构化知识体系。
“坚持宪法至上”包括两课内容,分别是“维护宪法权威”和“保障宪法实施”。这些内容在中考复习中被视为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部分。复习时,知识的梳理不可或缺,但并非意味着要面面俱到或重复讲解所有知识点。高效的梳理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在任务一“立足前测,厘清知识"中,笔者基于预备性作业揭示学生的真实问题,采用判断题形式,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易错的基础知识;在任务二“深入探究,释疑解惑”中,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在任务三“情境创设,理解运用”中,笔者则贴合中考考点及教材整体价值,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这三个层次分明的任务,分别解决了易混易错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学习问题,并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契合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学习进阶要求。
三、设计持续性探究问题群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与思考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巧妙设置。尤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复习课上,教师不仅要把知识讲透,还需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其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依托情境,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从而真正培育学科素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情境既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又要着眼国家发展大局。
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教师不能局限于单节课的知识范畴,而应将其置于整个中考复习的框架内。复习的目标不仅是厘清知识,更要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大单元理念下的学习任务设计需基于学生生活、社会及国家层面的真实情境,且要有高阶问题的引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与学科素养。
在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中,笔者通过小组合作矫正的方式,聚焦两个重点问题:宪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这旨在解决学生的认知困惑。基于前面知识的铺垫,笔者在第二个学习任务中,针对学生自主复习后仍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三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宪法至上?近代以来,我们国家还经历了哪些大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联系和整体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如结合情境和课本其他内容,补充历史选择、人民选择及现实需要等因素,进一步探讨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宪法至上的关系。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得出结论:两者是统一的,否定党的领导就是否定宪法至上,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宪法至上,党的领导是宪法精神的体现。如果笔者将这三个问题置于课堂开头,学生可能难以回答,但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直指本节课的学科素养目标——坚定政治认同。
运用大单元统摄中考复习,通过大单元作业设计打破章节界限,用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任务贯穿课堂,并围绕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跳出让学生孤立获取知识的局限,引导学生深人挖掘知识的价值,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彰显学科育人的本质。
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重点课题“大观念统摄下综合性学习任务设计的案例研究"(2023NJJK15—Z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南实验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