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思政”: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育人的实践研究
作者: 甘文兰 韩冰雁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价值观教育缺乏深度等。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扬州市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创新研发了“运河思政”融合课程。它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浸润 + 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将千年运河蕴含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生态智慧等文化元素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这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通过项目化学习、情境体验等多元化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运河思政”的内涵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主要德育课程,积极弘扬红色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位优势,依托千年运河积淀的历史文脉与精神标识,区域教研团队与一线教师共同研发了“运河思政"融合课程这一特色思政课程体系。2021年以来,扬州市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通过“实践融入 + 学科融合 + 学段融通”的实施路径,逐步形成“有温度、有深度、有梯度”的“三融三有”大思政育人生态,打造“运河思政”育人体系。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土化创新实践,该课程以“大运河文化”为育人载体,将主旋律融人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思政融合课程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改变学科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脱节的状况。广义的“融合课程"强调以某一学习经验或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运河思政”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将大运河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整合,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运河思政”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标志性的运河文化遗产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使教学内容融通,教学活动贯通,教学路径互通。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群”,以思政学科为引领,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统整多学科知识,实现“五育"协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运河思政”跨学科育人的实践初探
1.结合课程标准,融合学科知识
教师在备课伊始,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发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上)“共筑生命家园”一节对应的标准涉及“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法律与秩序”等内容。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大运河的生态保护,深人讲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使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认知局限,以及对教材内容提供更多理论支撑的教学诉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与地理学科相融合。地理学科对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更详细的解读,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如在分析大运河与扬州城的发展关系时,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思政教师与地理教师围绕各自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内容,共同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探索大运河与扬州城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地协调观;二是借助运河沿岸整治及三湾湿地公园探访,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三是通过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及运河水质检测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此外,教师邀请化学老师参与课外的大运河水质检测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从化学角度让学生了解水体成分及污染治理方法。
2.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材观念
‘运河思政”融合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大运河文化开展跨学科协同育人,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单纯讲解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方式自主探究。如探讨大运河的生态保护措施时,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各自见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知识背景下的学习探索机会,“运河思政”则营造了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大运河水质检测活动中,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检测水质,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污染原因,从道德与法治角度思考环保责任。这种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协同融合方式开展思政教学,将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思政元素与教材有机结合,形成了内涵更为丰富的“新教材”。教师不再局限于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思政内涵。如在学习大运河文化传承时,教师组织学生走访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从而深刻理解教材中关于文化传承的意义,实现了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的转变。
3.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多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探究大运河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关系时,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如有的学生通过对比大运河古代航运功能与现代旅游价值,探讨如何实现运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学生在参与“运河思政”课程时,深入了解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参观大运河博物馆后,学生们对运河文化的辉煌成就赞叹不已,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
通过“运河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将这种使命从自发转变为自觉。在环保宣传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大运河生态保护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大运河的保护责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关于“运河思政”教学的反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15.pd原版全文
1.结合理论实践,注重学生主体性
在“运河思政"教学中,教师将跨学科学习理论、协同理论和课程活动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可持续发展理论时,教师不仅在课堂上阐述其概念和原则,还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大运河沿线的生态修复项目,让学生亲眼见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在探讨大运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发展大运河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运河生态环境?”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环保意识,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2.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师提出:“大运河在扬州城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面对大运河的生态挑战,我们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理念。
利用大运河这一丰富的乡土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述历史文化时,通过故事教学法讲述大运河的历史典故;在分析生态问题时,运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大运河沿线的生态保护案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运河治理中的不同角色,提出解决方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知识。
3.凸显价值引领,推动学生以行践知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价值引领,通过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讲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时,教师强调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创新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探讨生态保护问题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价值引领最终见效于学生的实际行动,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大运河生态保护志愿者活动,植树造林、清理河岸垃圾等;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向公众宣传大运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实际行动,学生真正成为践行者,将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去。
“运河思政”融合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是一次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教学实践,通过跨学科融合、精心备课、引导学生探索以及创新教学思路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深化和拓展这一教学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初中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特色亮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