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文彬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与评价脱节等问题。逆向设计作为一种“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理念,强调从预期学习结果出发,反向设计教学过程,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深入研究逆向设计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逆向设计并非简单的颠倒流程,而是一种系统的、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先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再考虑如何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模式。逆向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明确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应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包括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涵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接着,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能够证明学生达成目标的评估证据,即通过何种方式、何种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实现了学习目标。最后,根据学习目标和评估证据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达成和证据收集展开,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连贯性。
一、主动解码:在情境中辨析
相较于其他学科,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讲理论,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通过设置活动、创设情境使得理论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课堂活起来。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下)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二节“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为例,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善于思考和探究问题,乐于表达观点,但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扰,对人生发展较为迷茫,存在学习被动、自信心缺乏等情况。基于这一学情,笔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由浅入深、梯度化处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理解内涵、辨析观点到体悟自信、自觉践行,最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宏大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的把握,同时深挖素材的细节,设置微观任务。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平凡英雄的故事为背景,将本课分为三个篇章,即“奉献一一在劳动中创造伟大"“担当——在社会中成就伟大""成长一—在磨炼中铸就伟大”,设置了三个小组各抽取一个篇章的故事并为全班同学作讲解的活动。学生在讲故事的情境下,分析并完成任务。例如,在第二篇章中,学生首先讲解王兰花奶奶的志愿服务事迹,利用材料创设相关情境,并引出两个观点:王兰花的事业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没有社会的支持,王兰花奶奶也可以发光发热。笔者利用这两个观点,引导学生在自由辩论、总结陈述后,得出知识点一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在踏实奋进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笔者借助王兰花奶奶的事迹创设丰富的情境,逐渐引导学生从发现冲突、引发争议,到产生疑问、思考分析,然后畅所欲言、表达看法、做出判断,最后做出行为选择。这一过程在实现知识生成的同时,更是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主题引领:在教学中实践
“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理念,是要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而这恰恰也是活动型课程的着力点。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深刻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生活中感悟、学习道理。
在第三篇章“成长一在磨炼中铸就伟大”中,笔者选取了失去双臂的胡林的事迹,设置活动“种一棵梦想树”。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写在便笺上,粘贴到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梦想树”上;参加“人生梦之路”的访谈活动,扮演小主持人以及嘉宾,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通过书写梦想、种“梦想树"以及参加节目访谈等实践活动,学生在践行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地弘扬英雄模范精神,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笔者设计课后实践,给学生布置任务:课后寻找身边的平凡英雄,化身节目小记者,将平凡英雄的事迹写成一篇报道,弘扬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不平凡的精神。
充分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不论是课堂模拟活动还是课后实践活动,都能够让原本冷冰冰的理论知识与课堂氛围瞬间鲜活起来。在今年学雷锋活动中,笔者策划了“爱在春天里”活动,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做志愿者,践行时代少年担当。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有效升华。
三、逆向评价:在学习中进阶
在课堂活动中,活动的设置既需要情境的创设、任务的安排、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少不了教育评价这一“牵引绳”。一方面,课堂中及时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引导学生生成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评价的标准也是对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过程中的指引。
在活动型课堂中,往往很难生成所有知识点。那么,究竟是活动型课堂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重要,还是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度更重要呢?笔者认为,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在活动中“舍”去的知识点,可以在学生评价中实现“得”。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上)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第二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活动中,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分发了议学单,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回顾上节课知识点,了解今日成就如何取得,明日辉煌如何创造。开展本节课活动时,笔者用活动检验预习效果,还通过设计学生课堂学习评价量表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量表,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通过逆向设计的实施,学生在学习“富强与创新”大单元时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课堂上,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对创新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创新挑战,并对青少年在创新中应负的责任提出合理的建议。笔者通过评估数据对比发现,采用逆向设计教学后,学生在该模块的学业成绩平均提高了10分左右,这表明逆向设计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逆向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变革。通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评估证据和设计教学活动三个关键环节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优化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深入理解逆向设计理念,结合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逆向设计方法,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逆向教学设计在中学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E-c/2021/06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jx202504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