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体育实施精准教学的策略
作者: 章敏[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2-0014-03
在水平四“排球垫球练习方法”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两人隔高物对垫的方式,以达到指定对垫次数为标准,解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问题:球垫高、垫稳。但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笔者发现,学生垫球的力量控制不好,垫球时的重心控制不到位、垫球的高度不够。对此,有的学生认为,对垫太简单,感觉没意思,不想练;有的学生则认为,球一垫高就容易丢,有点难。
笔者通过实践检验发现,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各学段的有效衔接工作没做好,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二是学生排球垫球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缺少实施路径;三是如何才能进行精准评价,做到评价多样化,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基于以上问题,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推动体育课堂教学开展,让学生更好地做到深度学习呢?
一、精准评估,理解教材
(一)理—教学内容的梯度性
笔者按照由易到难、进阶式的原则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排球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单一技术(移动、垫球、传球、发球、简单战术),把独立的技术纵向有机联系起来,让各技术呈螺旋式上升,形成有梯度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横向对比,把动作相似的技术归到同一内容体系下,形成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见表1)。

(二)析—单元教学的层次性
笔者在了解学生技能、体能水平的基础上,依据排球垫球的教学内容顺序,明确课堂关键问题,精准制订学练三个一,并围绕上述内容,重新制订了排球垫球技术单元教学计划(见表2)。


二、精准目标,统筹引领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每种练习的形式、方法和策略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高度统一。教学目标的制订包含三个要素:条件、行为和标准,即在什么运动情境中、学什么和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水平四“排球垫球练习方法”的教学目标中,“技能自标”的表述为:通过双手垫球学习, 90% 的学生能在自抛自垫的练习中独立完成该动作 10~15 次; 10% 的学生能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该动作 5~10 次,并在学练过程中提升合作、判断、移动协调等能力及上肢力量。
三、精准实践,突破难点
深度学习的高阶思维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有针对性地去探寻问题的关键点,从而精准施策,解决关键问题。
(一)精准研究,寻找关键点
笔者从学生自我分析和教师问题引导两个方面探寻球垫不高、垫不稳的关键点(见图1)。
自我分析1:为什么 措施1:蹬地、提肩到位我的球垫不高? 排施2:降低重心垫球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分析2:我到底 错误1:击球点不正确错在哪里? 1错误2:手臂没有上抬关键点提问1:应该如何把教师问题引导 握垫球的重心? →降低重心提问2:垫球后手臂朝下还是朝上 →手臂上抬
(二)精准施策,破解关键点
1.精准策略一:改变环境,攻克关键点
本节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球垫高、垫稳。原来的教学是学生两人一组对垫,两人间的距离从2米到4米逐步增加。虽然不少学生在练习中垫得不错,但是一到比赛就不行,球垫不高。笔者调整练习策略,让学生两人隔网(或有一定高度的物体)进行对垫,这有效提高了学生垫球的高度。同时,不同的练习环境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垫球的趣味性。平时教师总是口头提醒学生垫球是为了给同伴提供传球机会,所以球要垫高,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明显。现在学生必须把球垫高,球才能越过高的障碍物,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把球垫高的习惯。
2.精准策略二:小组比赛,解决关键问题
学生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对垫练习后会感觉无聊,没有挑战性,练习兴致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这时,笔者通过制定规则,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隔网对垫比赛,以此改变学生练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这也改善了学生练习专注力不高的问题。
四、精准分层,因材施教
由于生活习惯、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不同,学生的排球基础有差异,如果使用统一的练习方法、练习次数和相同的评价方法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笔者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基础好的,另一组是基础薄弱的。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基础好的学生进行两人一组隔网对垫、分小组隔网对抗比赛;另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则练习相距 2~3 米的对垫,以降低练习难度,连续对垫5次以上加1分,10次以上加2分。而基础好的学生则进行隔网对垫、垫 + 传、分组垫 + 传比赛,连续对垫5次以上加1分,10次以上加2分。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有效提高,基础好的学生也不至于“吃不饱”(见表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kjy20250404.pd原版全文

五、精准评价,以评促学
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笔者采用积分制评价方式,做到学练中评、赛中评、月月评。学练中评既关注完成任务的学生,又关注进步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完成任务、有进步的学生都能得到关注与肯定(见表4)。

赛中评,即参与班级内小组比赛的学生得1分,获胜的小组每人得3分;参与年级比赛的学生得2分,获胜的小组每人得5分;参与校级及以上比赛的学生得5分,获胜的小组每人得10分,参与啦啦队、后勤等工作得1分。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达到以赛促练的效果(见表5)。

月月评,即学生在上课学练中、比赛中、完成课后作业获得的积分,每周都有专人负责汇总、统计,每个月按照得分高低评出“运动达人”,并颁发奖状和奖品,以此提高学生学、练、赛的积极性。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精准教学策略,学生经过大单元的深人学习后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并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精准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得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实施精准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深度学习。一线体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精准评估,理解教材;精准目标,统筹引领;精准实践,突破难点;精准分层,因材施教;精准评价,以评促学。这些方法能有效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不同情境和游戏化的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叶剑兰.基于精准教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优化策略[J].体育教学,2022(2):39-41.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吴健,樊江波.激励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教学,2007(6):22.
[4」王薇.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模型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分析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20(6):88-95.
[5]虞富.精准教学深度学习:例谈水平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学的实践研究[J].体育教学,2021(11):54-57.
(责任编辑陈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kjy202504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