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作业设计路径选择
作者: 顾云萍[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2-0047-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课标的指导下,作业设计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状况,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转向系统设计:从单课到单元
单课,主要聚焦于某个学习要点;单元,并不一定是教材编排的单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观念,一般是指一个主题下相对独立并且自成体系的学习内容。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话题,或一个专题,或一个问题,或一个任务等。以单元为单位,以大概念为锚点,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作业设计的重要路径。
(一)聚焦大概念,明确单元作业目标
聚焦大概念进行作业设计要求教师从单元层面围绕大概念,重点对单元作业目标、单元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进行设计。
笔者将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大概念确立为“新政权的诞生与巩固”。围绕这一大概念,设置各课的小概念,第1课为“新中国成立,开辟新纪元”;第2课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3课为“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的角度分析如何巩固新政权。
作业案例一: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作业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节点和历史背景,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阶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史料实证】从历史图片、表格、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相关史实进行有效论证,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合理论述并形成合理解释。
【历史解释】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成立和巩固新中国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及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和巩固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及责任感。
单元作业目标明确后,还要将其分解成课时作业自标,以分步实现单元作业自标。单元作业自标要体现整合性,即以大概念为锚点,整合单元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素养。
(二)依托目标,创设多维作业情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作业案例二: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作业内容,
文物一志愿军战士宋阿毛的绝笔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文物二 1955年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
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请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设计意图]信和票证是重要的史料,是历史现实的直接反映。以物证史是史料实证的具体要求,通过了解文物,进而了解时代,检验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水平,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元作业情境要体现导向性。教师要在情境中设置问题,打造历史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通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指向素养,落实多元评价
作业自标和作业内容只有落实到作业评价上,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优化评价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针对作业案例二,笔者设计了作业评价表,如表1。

[设计反思]作业评价表突出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注重过程性评价,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评价比较笼统,可根据历史学科学业质量将评价维度具体化。
评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聚焦核心素养,需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评价机制,体现评价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在作业中自由表达,让每一位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的过程中找到自信、获得认可。
二、转向关键能力:从学会到会学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学生只有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成为会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深挖教材资源
统编历史教材是内涵丰富的宝库,由多个栏目组成,如“材料研读"“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教材的栏自设计充分考虑了知识的发展逻辑,观照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开展有效作业设计的首选资源。
作业案例三: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预习作业。
1.绘制时间轴,以时间为线索梳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2.任意选择一首反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歌曲,尝试理解其中与本单元相关的史实。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课前掌握并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利用与史实相关的歌曲,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要史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kjy20250414.pd原版全文
依托教材进行作业设计要把握联系性。把握教材各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把握历史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有效的作业设计应该指向学生提取信息、评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巧妙设置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提供思考的空间。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能够体现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作业案例四: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的预习作业。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风光。走进画中,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生存的?请从教材中找到你答案的依据。
[设计意图]以图为境,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提取信息,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北宋的时代特征,分析人物的身份。基于直观的材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通过课前预习作业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作铺垫。
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中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正确辨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利用乡土资源
在历史作业中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拉近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带给学生真实、熟悉的感觉,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融通现实生活,落实育人目标。
作业案例五:历史寒假作业“我的家乡我的国”的目标。
1.将家乡放入历史时空,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立足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对搜集到的家乡事物进行解释说明和价值判断,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资料,通过不同方式呈现资料的价值,体会史料实证的内涵。
3.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家乡,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门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通过增强作业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教师利用乡土资源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将历史学科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同时深化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与理解,提升育人实效。
三、转向跨界融合:从单科到跨学科
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教师可尝试以各学科间的关联为突破口,以历史学科为本位,从多学科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明确“跨点”:优选跨学科主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开展的主题教学活动,是加强课程综合和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
作业案例五就是一次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尝试。以“我的家乡我的国”为主题的原因,其一是班里的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其二是寒假要回家乡过新年,其三是可以借此检验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涵养其家国情怀。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语文、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历史跨学科作业基于历史学科而又有所超越,既可引导历史教学纵深发展,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扩展视野。
(二)找到“落点”:设计跨学科任务
跨学科任务是围绕跨学科主题而设计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跨学科任务的旨归,教师可从教材、学生经验、现实生活中寻找设计跨学科任务的“落点”。
作业案例六:历史寒假作业“我的家乡我的国”的任务。
作业任务一:溯源
具体要求:你的家乡在哪里?请调查家乡的历史沿革。结合教材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用时间轴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将家乡的历史沿革表现出来。
作业任务二:寻根。
具体要求:从教材中寻找家乡的史料(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作“人物名片"“小报"等形式的作品。
作业任务三:回味。
具体要求:……作业任务四:传承。
具体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跨学科任务,指引学生开展阅读、梳理、探究、判断、分析、交流、分享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不同学科的不同学习样态。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尝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长。
跨学科任务由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各个子任务组成,每个子任务又要通过形式多样、具有内在关联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引导学生探索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三)体现“要点”:丰富作业形式
跨学科作业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尽可能顾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形式,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
作业案例六中,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有时间轴、思维导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只通过纸笔测验考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掌握多种学习方式。
跨学科作业设计要把握融合性,强调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干,整合并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通过跨学科作业探索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应用,不失为一种应对现实社会挑战的有效路径。
作业不应该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的重石,而应该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通过学生能动地设计、加工和改造,将其变成一件件各具特色的艺术品。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应该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领悟到学习的意义、展现出成长的力量。因此,教师要依托核心素养,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来构思、设计作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吴刚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9):53-55.
[4」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7-115.
[5]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责任编辑袁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kjy202504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