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1+4+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 赵锦慧 王欣蕾 王瑶 刘海 李楠鑫 尹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122-04
Abstract:Inordertopromotehigh-qualitytalentcultivationandfacilitatetheconnectionbetweengeographyteaching practieandthedemandforgeographyteachers,apracticalteachingsystemforgeographyscience teachereducationbasedon theOBEconceptisconstructed.Thisarticleisguidedbytheneedsofgeographyteachersandrevolvesaroundtherequirements ofthefourdimensionsof"onepractice,threelearning".Thegoalistocultivateexcelentmiddeschoolgeographyeducation teacherswhoservethelocalcommunity.Throughacombinationofprofesionalguidanceandpracticalguidane,skilltraining andinternshiptraining,thismajorhasformeda"1+4+1"thre-dimensionalpracticalteachingsystemofleaming,training,and growthintersofteachingabilityclassguidance,andcomprehensiveeducation,furtherimprovetheefectiveachievementof practical cours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Keywords:OBE concept;practical teachingsystem;demandforgeography teachers;teaching practice of Geography; Geography field internship;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of "second classroom"
当前地理学科建设需要做好“四个面向”,强调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1,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探索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监控路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指出,师范生应具备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遵循OBE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进行专业建设,保障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3-4]。因此本文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地理教学实践与地理师资需求的衔接,助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国内专家学者一直比较关注对师范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CNKI中利用主题词检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按照发表时间选取所有结果,共有249篇相关论文。在“导出与分析"中导出Refworks数据,运行VOSviewer,导人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热点话题,颜色越深话题出现越早,颜色越浅表示越新。深色关键词主要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这说明早期的相关研究注重于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浅色关键词主要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以及教学方法等,这说明研究热点转向地理科学专业本身以及专业教师的培养提升上;其中地理科学、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等关键词表明研究热点向地理科学专业内部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相应的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上;从2020年起兴起的一些热门话题,例如地理师范生、师范专业认证以及核心素养、野外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一 各利益相关方对实践体系的建设建议
2022一2023年对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调查问卷份数为60份。用人单位及校友认为高等教育需要加强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培养的能力见表1。

调查校友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意见时,主要聚焦于加强新教材分析,锻炼讲课能力、提升沟通交流和文字撰写能力,达到注重创新、教学相长、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作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相辅相成的效果,培养研究型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终身学习型的地理教师。
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对地理教师能力与素质的需求排序为:讲解地图图表能力、工作热情、教学应变能力、终身学习理念、“三板"技能、专业语言表达、广博知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工具运用、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
有 68% 的调研结果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较好, 56% 的调研结果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表现非常好,这说明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政治立场、教育信念方面上比较坚定,师德素养崇高、具有一定的德育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能够结合地理学科教学特点进行综合育人,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具备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能够不断跟进国内外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初中、高中任教,因此加强针对初、高中的教法指导尤为重要,多一些引导学生“怎么做”“怎么教”;少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多一些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培养,同时作为教师,会做善做学生德育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做班主任,也是主要课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29.pd原版全文
通过访谈可知,目前中学对于地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高。中学对于地理教师的需求得分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中学地理教师讲解地图、图表的能力,地理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地理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分值较高,这充分说明了自前中学要求地理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讲解地图、图表的能力,对工作要具有极大的热情,要喜爱自己的行业。
因此,有必要提升地理科学师范生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二 ⋅1+4+1, 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形成以“一践行三学会"为指导,由“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构成,以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教育实践、毕业论文和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等为依托,贯穿大学四年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通过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达成。
学生在第一学期根据学习兴趣进人导师的课题组,开展专业训练及创新性实验。师范生参与综合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自然教育等系列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类项目,具备较强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具备科研反思、论文撰写等专业发展能力,构建了“ ⋅1+4+1, 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即定制一个动态化、个性化的地理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4"即四项专业发展具体举措,第3一5学期结合综合导师课题研究需要以创新创业训练为主体;第5学期根据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需求,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主体;第6学期以中学教育实践为主体;第7一8学期以毕业论文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为主体
“1"即“每年一赛"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大一学年(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大二学年(地理绘图制图大赛等)大三学年(三笔字比赛、“教具制作"竞赛等)、大四学年(教学技能大赛等),每学年春季学期合并举行比赛活动。
在校内实践性课程教学中,结合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时采用分组教学,实行组内互评;在教育实践中,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一起点评,除此以外,基本都是一对一指导;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线下面对面交流,线上电子邮件、微信、QQ以及本科生院论文指导平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组织专门的指导教师团队,对参加竞赛、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同学予以“一对一"精准指导。

三丰富实践体系内容
本专业的具体实践内容包括课程实习实践、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育实践、毕业论文、“每年一赛”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和志愿公益活动的课外实践。
地理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将地理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包括6条实习路线的庐山基地和5条路线的武汉基地。课程设置在第5学期,前期准备时间2周,实习过程历时1周,总结评价时间约2周;同时,地理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创设情境,挖土壤剖面、做植物标本、制作系列专题地图等,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达到理论与知识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野外实习质量。
学校可通过与中学合作建立相应的教育实习基地,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入中学听课并延长教育实习周期,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增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育技能、3S与中学地理教育实践、中高考试卷分析等教育类课程,同时增加教育课程的学习时数;加强多媒体与3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增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按照“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个环节展开教育实践,时间分别为2周、10周、6周,在第6学期进行,内容包括教学工作实践、班主任工作实践、教研或其他工作实践等模块。教育实践期间,学生拟定专题研究调查计划,经导师审批后扎实完成,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为后期相关课程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材料。
在教育实践前,举办三笔字、模具制作、地理课堂教学等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技能竞赛,组织召开培训动员会,对实习学生进行师德修养、遵规守纪和安全教育;入校实践过程中,学院组织校内指导教师赴实践学校,与校外导师充分交流,协同指导学生教育实践;完成教育实践离校后,学院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总结、评价、整改等工作。
本专业“每年一赛”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和志愿公益活动的课外实践特色鲜明。学生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系列教学技能比赛活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技能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长期从事自然教育和生态环境监测志愿服务活动,学生通过深入城市公园、田间地头,走近江湖湿地,体验身边的地理与生活,其思想道德意识、家国情怀、地理学科素养、环境保护意识]互助协作意识、管理能力和反思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再走进中学,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解决地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体系质量保障
(一)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
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质量监控情况。地理科学系根据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进行课程设计,由课程负责人、系主任、教学副院长、本科生院逐级审核,审核合格后方可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院重视检查落实。野外实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根据评价考核标准评定。每个学期末,学生进入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通过以上措施,对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质量监控情况。学院对教育实践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实践前,学院培训带队教师和学生,明确各项任务和要求;实践过程中,带队教师就实习生与实践导师的互动情况加以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践结束后,学院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和汇报会,了解学生对实践学校、实践导师的满意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