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视角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 韩变枝 杨胜强 王栋 路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138-04

Abstract:AimingattheroleofthebasiccourseofFundamentalsof Mechanical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hecurrent problemsinteaching,thispaperexpoundsontherelationshipamong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curiculum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andproject-basedteaching.Bypromotingproject-basedteachingfromadualperspectiveinthecourseof FundamentalsofMechanicalManufacturingTechnologyinapplieduniversities,webuildanintegratedplatformforindustry, academia,resarch,andapplicationthatintegratesindustryducationandpracticalproductionprocessrequirements,oract advancedmanufacturingenterprisesintheregiontodeeplyparticipateinspecificteaching,tostrengthentheteamofdualteacher anddualabilityteachers,tobroadenstudents‘horizons,stimulatetheirinovativepracticalabilities,tostrengthenblending educationwithindustryandcultivateinnovativetalentsinthefieldofechanicalmanufacturingtechnologywithintem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innovative spirit.

Keywords:projectteaching;blendingeducationwithindustry;FundamentalsofMechanical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我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及智能制造转变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及质量导向,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制造方面存在的“大而不强”的问题,适应新工科的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方法、切削原理和刀具、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制造工艺、加工质量分析和控制等机械制造中所涉及的多方面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引导欠缺,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实际应用,这样就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阻碍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养成及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出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启发,尤其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导致学生毕业后越来越难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以及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不具备大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和担当。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双元视角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产业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不断更迭,机械制造中用到的各种原材料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加工及质量检测涉及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教师与行业对接不紧密,就无法按照最新标准及新工艺进行教学,更无法适应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及智能制造的转变。因此要求教师主动与行业接轨,及时把握时代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追求精益求精的价值观,消除内心浮躁的现象,和企业产业对接,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

课程思政是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在培养具有时代特质、堪当国家重任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思政作为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遵循新工科专业的创新、创造精神,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需要作为教学目标,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高质量工程人才,课程思政的融入将促使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回归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提升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可以聚焦时代变革带来的新产业形态、新技术领域背后的热点、前沿问题,提炼、升华并内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中,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培养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级工程人才。发挥工科专业课程密切联系生产与工程实践的特点,充分挖掘和提取工科专业课程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合理设置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彰显爱国情怀、自主创新、专业认同、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等要素,将工科专业课中的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因此如何立足实际,在“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双元视角下,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实践,产生“ 1+1>2 的效果,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及智能制造的转变,是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学科亟须解决的一项教学改革重大课题。

课程思政为育人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和项目化教学是育人的有效途径,三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因此,探索“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双元视角下项目化教学改革对育人模式十分必要。以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中,进行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进行“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双元项自式教学,深人实施产学研用创联动,是提高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33.pd原版全文

二 项目化教学内涵和意义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项目、任务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方式。这些项目是包含着挑战性问题的任务,需要学习者进行设计、解决问题或参与探究活动,项目化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的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模拟现实场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项目教学中既要传授必要的知识点,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与人交流、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项目化教学要突出项自引领,任务驱动,将课程的知识点以若干个项自串联,以任务为载体,构建出完整的课程项目,把项目化教学内容放到一个现实场景中,突出项目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实施项目化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视角下实施项目化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

(1) 解决教学中的认知问题

传统教学观念惯以知识本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缺少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和任务来驱动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项目经理意识,既要熟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熟悉与教学课程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收放自如,确实起到引导引路人和教练的作用。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把握好教学进程,但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人物。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与行业接轨,加强教法研究和改革,确实做到育人的效果。“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视角下实施项目化教学能体现学生为中心、OBE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要逐步实现无形浸润课程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解决教材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和任务”来组织教材和教学,而目前高校教材基本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行业产业联系不紧密,新技术和新工艺上存在一定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项自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产教结合,了解产业发展需求,为课程开发提供依据,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通过真实项目实施流程进行编排教材,结合数字化教材与课堂思政元素,弥补学生在机械制造实践方面的缺陷,唤醒学生的情怀与创造精神。

(三) 解决师资问题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项自教学法"要求教师最好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这就要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和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相结合、专兼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引进、培养、外聘措施,聘请知名制造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短期授课教师,建设一支由专任老师、国内外知名高校兼职教师及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教学能力、科研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这样才能使“项自教学法"落到实处,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创新实践等各方面能力。

(四) 解决评价机制问题

双元视角下实施项目教学对应的评价机制更侧重于在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传统的一张试卷同一个标准就能定学生的成绩。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自标,制定课程评价标准,保证实施效果。其评价内容包括查阅资料、接受新知识能力、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要求教师把考核评价的方法和权重设置好,要方便于过程考核实施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四“产教融合 + 课程思政"视角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项目

了解产业发展实际痛点、难点,切中“产"业之需。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依据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以知识点为主线,项目为纲,分解课程知识点,合理规划项目和任务,进行阶段化和层次化的教学设计,构建符合教学目标的项目。例如,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机器中的五大典型零件类型的加工,作为五个项目,贯穿课程各知识点,分析整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分解出和各类零件关系密切的加工机床及加工后的检验设备,适当融入智能制造的有关设备和制造工艺,将其相关知识点内容包含在各项自中学习,同时包含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项自说明一相关知识一加工过程一加工的工艺流程一加工后的检验一知识拓展流程进行,然后以具体任务的形式进行,每一个任务相互独立又相对有联系,层层递进,每一项目都有评价标准和考核条件。

(二)“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机制,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

教师结合产业,面向未来发展,坚持“产业需求为导向、课程项目为链条、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培养理念,申报结合产业发展的课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结果评价三个方面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产业、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逐渐熟悉并完成项目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课程应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从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入手,使学生掌握真实项目的实施路径与方法,积极申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协同推进“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训练,激励学生探索自主式项目实践学习,将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开发创造性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实施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注重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程伦理意识,提升学生机械制造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创新机械制造工程实践教学方式,深化多元联动,协同育人。在项目化教学中,可采用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每组6人左右,每组选一项目负责人,负责本组的协调组织工作,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度,协助老师开展项目化教学等工作,推进项目课程进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3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