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与美育教学探析
作者: 罗雪 罗祎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189
Abstract:Withtheintemationalizationofmathematics inChina,MathematicalEnglishhaseenincuded intecuriculumsystems intheuniversitiesadceges.However,tisouseistootoavelotsfducatioalisustackled,icludingtepose thecontentsandetachigwaoftecoursetc.Meanhile,tepliticalandestheticteachngistreelyncessarytoiefll playtotheeducationfunctionofcollgecurrculum,topromotetheintegrationofartandsciences,andtorealizetheall-round developmentofthestudents.BasedonthepurposeandcharacterofMathematicalEnglish,fromtheviewpointofpliticalandesthetic teaching,eproposeapracticalteachingwaystoblendtraceleslytepoliticalandasteticelementsintothisoursebystablishga libraryoftypicalcasescloselyrelatedtothestoryofMathematics.Wealsotakeseveraltypicalcasesasexamples,thengivetheaalysis of political mapping and integration points f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Keywords:cu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aestheticeducation;Englishformathematics;integrationofscience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拔尖科技人才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2]。
数学专业英语应数学学科国际化的需求应运而生。它以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训练学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等为教学目标。但由于这门课在全国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就此进行了探索,在这些教学研究中大多围绕学生不重视、教材匮乏,教学内容不系统,任课教师专业英语水平有限5等问题。本文将另辟蹊径从课程思政和美育的角度分析数学专业英语这门课。
一 数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尽管数学学科的国际化需求促使数学专业英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大院校开设起来。该课程依然不可避免地面临如师资不稳定、学生和学校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好把握、教学方式陈旧、教材参考资料匮乏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表面上的问题其实是由数学专业英语的定位不清晰和忽略自身特点所导致的,我们将从这两方面分析,基于此给出另一种值得探究的教学方法。
(1) 数学专业英语的定位
以为例,数学专业英语作为限修(选修)专业类,在开课,共16学时,选择该课学生大多是大三、大四的数学、统计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或对数学感兴趣的其他专业本科生。也有一些院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学时在 32~64[6] 。出现如此差异巨大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于各院校对数学专业英语的定位不一。
该课程并不仅仅为了大量积累数学专业词汇,而是通过这门课程领略数学之美、数学之用。首先,本科生接触学科前沿,包括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都是更高阶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才是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在的课程体系中,有专门为研究生开设的科技论文英文撰写课程,如果本科生有这方面的需求,可以选修或旁听研究生的课程。其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专业英语中词汇、用语、惯用句式等的积累并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构词法、例题的证明陈述、微积分中熟知的定义和著名定理的英文表达都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在课上加以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后,大学数学专业课的学习是繁重的、艰深的,但是没有一门课和学生探讨数学是什么?数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在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中,有多少学生能坚定地钻研这些艰深的知识呢?要想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在今后数学学习中的想象力,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了解数学的历史,明史鉴今。因此,数学专业英语在有了其独特的定位:从了解数学史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之美、数学之用,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专业英语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 数学专业英语的特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科和专业分化逐渐细化,这使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大学课程教学中“文理分家"的趋势越发严重。然而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许多无法通过单个学科知识体系解决的科技前沿问题接踵而来,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数学专业来说,数学专业英语就是架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一座桥梁,其蕴含的丰富数学历史是其他数学专业课难以企及的。数学专业英语能够将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数学的科学性、系统性、抽象性之中,能够将形象思维的美育与抽象思维的智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接受更多正面、积极的信息,从而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5.pd原版全文
(三) 数学专业英语的教与学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的实质是唤醒,是探索你的心灵”。从《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谈起。西南联大是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不同学科培育出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可谓群星璀璨。以外文系为例,培养出如钱钟书、曹禺、穆旦等大师级人物。试问这是如何做到的?时任西南联大外文系系主任陈福田先生主编了《西南联大英文课》课本(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通读该课本后,发现它与现在大多数的英文教材大相径庭。该课本更像是英文名家名篇的节选集,没有语法分析、知识点的总结梳理,每篇选文后只有为数不多的英语注记和几道精心设计的问答题。但陈先生的选篇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前三篇扎根中国社会的土壤,为改革旧制、构建新中国做铺垫,节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片段;英国戏剧家、小说家毛姆的文集《在中国的屏风上》。通过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旧社会的疾苦,激发其走出象牙塔,铸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中间穿插教育相关范文,包括《通识教育》《教育的目的》《什么是大学?》等,提醒学习者所有节选名篇均服务于教育。陈先生将朴素的教育理念通过经典的文章启发学生的思维。剩余的三十余篇节选,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等,都出自中外名家之手,包括梭罗、罗素、胡适、林语堂等。另有《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一文,向学习者讲述了为什么要阅读名著,怎样去阅读名著。通览全书,可以说陈福田先生编著的《西南联大英文课》是为培养通识人才、博雅之士而编的。
美国教育家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的《通识学院的理论》指出,在技术学校,学生们为一份特定的工作做准备,但大学的教育不拘泥于任何单一的人类使命。回看以往的数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如果仅局限于达到让学生能阅读文献、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等目的,不就狭隘于“技术学校”了吗?
明晰了数学专业英语在的定位和特点,不局限于教材,在课上组织学生观看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的系列纪录片《数学的故事》The StoryofMaths)[]。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解决生活问题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打破“数学无用论”。其次,伴随纪录片引入数学与社会责任的关联,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背后的思想。在观看过程中穿插教师对纪录片中一些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正面理解,“润物细无声”。同时,提醒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数学专业英语词汇、用法等,并将系统介绍数学专业英语用词、短语、句式等的书籍列为参考书,如吴炯圻的《数学专业英语》I。虽不在课上详细讲授,但可作课下积累查询之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希望可以在短短的16学时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正向思维,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数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美育的融入点
将思政、美育元素融入课堂切忌索然无味,内容上应力求“无痕",因此如何贴合课程的特点进行思政映射和融入点的设计是最关键、最困难的问题。近年来思政课程、美育教学课程有宏观,但大多数高校存在在宏观描述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思政、美育研究的问题,导致模式化、空泛化、理论化,缺乏微观化和具体化的教学实践[13。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一个辅助教学的关于课程思政与美育的经典案例库,将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让无形的思政和美学教育融人有形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借助教学案例库中的经典案例增强思政、美育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们可以在数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融入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元素[14,消融学科边界,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以期达到学业、思想共同提高的效果[15]。
(一)中国在数学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贡献
案例1:祖晅定理。在《数学的故事》(The StoryofMaths)第一集“宇宙语言"中提到了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逼近球体体积的一种算法。该算法可看作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之子祖晅提出的祖晅定理应用到球体这一特殊情形上,而这一原理在西方直到1100年后才被提出。卡瓦列里(Cavalieri)在其发表的《连续不可分几何》中称该原理为等积原理,西方人也称其为“卡瓦列里原理"[0]。
案例2:秦九韶的《九章算术》。在《数学的故事》(TheStoryofMaths)第二集“东方奇才"中提到了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本书中列举了来自贸易、俸禄、税收等领域的二百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归结于解方程。其中,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对求解一次同余式方程组问题(Systemofcongruenceequations)给出了系统的论述,名为“大衍求一术”。这一方法比被誉为“数学王子"的高斯(Gauss)建立的同余理论早554年,现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0]。
案例分析: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数学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祖晅定理和秦九韶的《九章算术》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性与深厚底蕴。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数学思维的先进性,也彰显了中国在科学发展上的辉煌。这里列举的两个案例仅仅是沧海一粟。让学生了解祖国浩若烟海、灿若星辰的辉煌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案例1:阿基米德发明机械武器救国。在《数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Maths)第一集“宇宙语言"中提到,公元前216年罗马共和国与北非迦太基帝国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阿基米德虽不赞成战争,但不得不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Leverprinciple)的抛石机(石弩)起重机等机械武器以御敌。连罗马将领马塞拉斯都苦笑承认:“这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人的战争"[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