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思考

作者: 赵梓妤 胡宇 朱杰堂 成程 朱玉杰 王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193-04

Abstract:Aviationandaerospace majorsservemajor national strategicprojectsandhavethecharacteristicsofahighcaliber students,alargenumberoftraining,andaheavyresponsibitytoeducatetalentsThecu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basedon aviationandaerospacecoursesmeettheexplicitrequirementsofthecultivationofhigh-levelaerospacetalentsinthenewera, andalsomettheinherentnedsofsocialistmodernization.Aviationandaerospacecourseshaveprofoundhistoricaldevelopment, hightechnicalthreshold,distinctcharacteristicoftimes,urgentpracticalneedsandlearmilitaryapplicationvalue.Thesecourses haveuniqueadvantages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Thepapertakes thecourseof PrincipleofAero-engineaan example,expoundstheonstructionpracticeandthinkingintheaspctsofideologicalandpolticaleducationconeptdeological andpoiticalcontentconstruction,andtheimplementationmode,whichprovidesreferencefortheideologicalandpolt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and clasroomideologicaland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fortheotherrelatedprofessonal courses.

Keywords:aerospace;integrationofresearchandteaching;innovativepractice;valueidentification;educationinallaspects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等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和建设工作,其中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和现实来源,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

我国现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40余所,以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为例,开设院校有21所,其中985、211高校有11所,其他“双一流"高校2所。这些院校及专业主要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及紧缺岗位培养高技术性高层次人才,具有生源水平高、培养数量大、育人责任重的特点。为了实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目标,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将强烈的“航空报国”“军工报国"理想信念根植于学生心中。因此,在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课程为渠道辅助思政课程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自标,既满足人才培养的显性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一 航空航天类专业的特色属性

航空航天类专业在其诞生、发展、应用和需求方面具有以下特色属性:

其一,具有鲜明时代性、体现强烈国家意志。从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到载人航天工程、全球卫星等工程的建设发展,都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需求的决定性影响,体现出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发展是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取决于国家意志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强国强军。

其二,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经过数十年发展,锻造出多种多样优秀的“航空航天精神”,比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和航空报国精神等,具有积极鲜明的情感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崇高品质。

其三,航空航天类专业的专业性强、技术门槛较高,涉及气动、燃烧、力学、结构、材料和控制等众多基础学科,技术发展依赖于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规模和效益。因此,需要培养并储备一批掌握扎实专业基础、能长期坚守岗位、具有奉献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其四,专业领域具有迫切的实际需求和明确的军事应用价值。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与军工国防领域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军事应用背景和实战化需求。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解决我国空天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服务于国家战略装备发展需要,从而成为推动国家硬实力发展的重要助力。

根据以上航空航天类专业特色属性可以发现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重大的军事意义和特殊的社会价值,在思政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关乎国家战略人才储备的必要性。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是航空航天类专业航空动力方向的经典课程,是学生掌握航空动力系统概况、工作原理、技术重难点及发展现状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原理复杂、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授课过程主要以工程思维科学逻辑养成、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与价值引导为目标。本文结合航空航天专业特色、以航空发动机原理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6.pd原版全文

二 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育人过程是以课堂为渠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基于确定的专业课程,想要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水平,其次是进行符合专业特色、满足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建设,最后则是依据学情特点实施育人过程及评价。具体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

(一)强化思政育人理念、提升实施能力

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导者,教师的情感价值和育人手段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要解决教育者受教育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刻领会教育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要求、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的本质内涵,在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方向的引领下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工作;还应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在思想道德、专业文化、使命担当和爱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掌握先进优秀的思政理念和方法,才能做到以身为范、生动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效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要抱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时常反思,不断将学习经验和体会带入教材、带入课堂、带入头脑,持续提高自身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紧握"科研"利剑,实现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以研促教,把科教融合理念全方位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课,高等院校教师通常还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如果脱离科学研究,教师将无法保持知识更新、从研究中汲取养分,课堂授课就难以体现“高阶性"和“前沿性”,从而使工程类专业课程失去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色。因此,以研究性科研为支撑服务于教学,始终保持课程内容与实践应用一致,也是专业课任课教师保持思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发挥团队作用,利用课程团队、教研室团队及其他教学研究团体组织共建,形成互学互利的良好局面。可以利用虚拟教研室平台,促进国内开设相同课程的院校在线共享课程资料,帮助教师快速获得其他院校的教学文书、教学视频、工程及思政案例库等全方面资源,对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博采众长的积极作用。线下可以通过教学研究交流,分享具有院校特色的教学经验方法、教学研究成果等,比如开展优秀课程思政示范交流、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等,直观学习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方式;也可组织专题性研讨,对某些思政案例的承载知识点、实施方法、育人目标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政实施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二) 丰富思政案例素材、明确情感价值目标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能够实现从无到有、从强到弱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工程师的献身投人,诞生了许多由中国人创造的技术或装备,有许多感人至深、具有启示意义的科学家故事,思政元素渊源至深、来源丰富。因此,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可以利用以基础理论发展历程、著名人物和典型事迹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理论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和科学家精神。而这样具有“大历史思想”的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实施遵循的原则应该是以“知识传授为依据、能力培养为目标、价值塑造为根本”。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工程思维为目标,将思维培养浸润全教学环节。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可以结合工程中因设计或操作偏差造成的飞行事故,引导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道理;对比装备设计的工程方法与书本理论知识的区别,体会严谨科学思维与务实工程思维的差异。以上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故事与知识相贯通"的方式培养思维体系,体现出工科专业课程“重基础、强应用”的特点。通过深挖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生活及工程案例,用生活案例的直观性和易懂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用工程案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思维。

其次,是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两弹一星"到航空发动机、载人航天等从无到有的诞生是创新;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将自然界中现象蕴含的原理用于解决工业技术难题,也是创新。创新的内涵和层次是丰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是立体的,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还要具有延伸创新思维的能力,才能不断运用知识和经验产生对工业生产和装备发展的切实效益

要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促进创新思维用于实践,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等方式,以工程案例分析或解决任务为引导,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课中,可以引入课程设计任务以锻炼并考察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在课后,深化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重点应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

最后,是要实现学生对专业领域乃至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图2)。第一层面,是积极的认同感自豪感。比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位列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揭示我国科学家“自立自强、奋力创新"的航空航天精神;以航空工业发展史和总师故事,揭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这些故事和人物都能生动地展现航空航天人的忠诚与奉献,其根源都是对事业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第二层面,是无畏的使命担当。可以举例我国现存的“卡脖子"技术,帮助学生认清我国与技术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等现实,激励学生敢于奋进、脚踏实地、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航空航天领域的装备仪器无一不是国之重器,设计研发成果对我国工业发展、军事安全甚至国家主权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由此培养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责任担当。第三层面,是无私的舍身奉献精神。比如无数怀有无畏精神的试飞员和新中国26位航天员等人物故事,揭示英雄“舍小为大、无私奉献”的情怀和担当;还有歼-15舰载机“飞鲨"现场研制总指挥罗阳,因连日工作积劳成疾,不幸以身殉职,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航空报国”的不朽丰碑;英雄飞行员王伟,驾驶的飞机被闯入我国南海空域美侦察机撞毁,用生命谱写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这些英模人物的事迹,展现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不朽精神,是中华民族复兴、传承、发展的精神内核,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