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 林彩燕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01-03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科技素养不仅关乎小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各种数字工具,更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逻辑推理以及适应未来复杂社会环境的关键要素。良好的信息科技素养能让小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精准导航,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及有效性,避免陷入信息误区,还能激发他们利用信息科技的手段表达自我、创造价值的潜能,为今后在科技主导的世界中立足奠定基础。因此,深入探究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提升策略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一、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现状与需求

(一)现状分析

当前,虽然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但课程内容往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重点在于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普遍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素养也比较薄弱,缺乏对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全面培养。同时,由于师资、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个别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科技内容往往较为零散、碎片化,在认识和学习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也给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需求分析

1.知识与技能需求。小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网络资源浏览与搜索、电子相册制作等,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信息过滤、信息整合、信息分析等。

2.思维与创新能力需求。在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编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道德与法律意识需求。在当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下,网络安全、信息道德等问题日益显著。小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懂得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培养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内容。信息科技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留意。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需要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上的优化和调整。在保留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应该多增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信息科技的无处不在,如智能家居控制、在线学习平台使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引入跨学科内容。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数学、语文、科学等,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丰富作文内容。同时,教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与优劣。信息科技跨学科的融合,可以让有些科目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信息科技素养。

3.开设兴趣班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校可以开设信息科技兴趣班,如编程、动画制作、电子相册制作等。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开展信息安全主题活动。开展信息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机房操作时通过团队合作去完成项目任务。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任务,如制作运动会电子相册、编程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到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利用信息科技工具。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教学平台、智能课堂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些工具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功能,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信息科技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开展信息科技竞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信息科技竞赛活动,如编程比赛、视频制作比赛、电子海报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科技展览等。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科技馆,根据科技馆的展览布局和内容,设计参观路线和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内容可以包括了解特定信息科技展品的原理和应用,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工作机制、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感受、大数据可视化展示的解读等;寻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科技应用实例,并记录下来;观察科技馆内的信息传播方式,如电子导览系统、多媒体展示设备等的使用情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信息科技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增强信息实践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3.建立信息科技兴趣社团:兴趣班课程是小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与潜能,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学校可以成立信息科技兴趣社团,在兴趣社团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信息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在社团里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四)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

1.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信息科技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孩子在信息科技方面的发展和获得的成就。

2.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信息科技素养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孩子的学习需求。家长可以根据指导内容,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3.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一)案例一:项目式学习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

我在教授三年级信息科技课程时曾采用项目式学习,主题紧密围绕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且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我的数字故事集"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字处理与图片编辑知识,创作一本关于自己家庭、校园生活或兴趣爱好的数字故事集。每个故事包含文字描述、相关图片以及简单的排版设计。这样的项目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信息输入、文字排版、图片处理等基本技能。在项目开展前,需针对项自涉及的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讲解。如教授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的输入与编辑方法,包括字体、字号、颜色的设置,段落的排版;介绍图片编辑软件的基本功能,如图片的裁剪、旋转、调整大小以及简单的滤镜效果添加等。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与学生的模仿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基础工具的使用,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数字故事创作进展与思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提出修改建议与意见,如故事内容是否连贯、图片是否搭配合理等。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作品,同时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

(二)案例二:家校合作在信息科技素养培养中的实践

我校曾积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信息科技素养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学校邀请家长参与信息科技教学和竞赛活动,共同见证孩子成长与进步。

(三)案例三:信息安全活动开展反馈

信息安全意识深人人心,学生在日常网络使用中能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防范网络风险。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学生们了解到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不能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或App上填写。更多学生开始主动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如在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超过 90% 的学生表示知道不能随意在网上透露个人重要信息,并且能识别一些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很多学生表示会在使用公共Wi-Fi时,避免进行涉及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的操作,如网上支付、登录重要账号等;会定期检查自己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是否存在异常,如是否有陌生软件自动安装等情况。

四、结论与展望

展望未来,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与优化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遨游。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水平。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他们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茁壮成长。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如网络安全、信息伦理道德等,加强对学生相关素养的培养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的新时代人才,为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三元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2(5):48-53.

[5]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5):4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