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丁雅蓉【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工具单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立项编号:JJ2024—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04-03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及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学习、评价进行充分融合,构建起完善的教学逻辑。它能引导学生充分投入学习活动,打牢全学科学习基础,与小学数学教学适配性高。现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教—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与面临的挑战
(一)数学教育基础性地位
小学数学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基础思维逻辑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知识覆盖数学基本概念、逻辑原理、运算方法等内容,是学生接触数学学科的基石。教师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知识做详细分析,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以便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学科,提高学生思考实践能力。
(二)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小学数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来自多个方面的挑战,导致小学数学教育无法达成预期目标。比如部分教师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学生学,并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少深入学习的动力。一些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评价时,过于关注期中期末阶段性考核成绩,没有深入分析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情况,不利于学生逐步积累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知识。
二、“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育理念的契合,促进全面发展
对于“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以教学、学习、评价三个角度,综合分析学科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自标,引导学生充分吸收学科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可以认为,“教—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方面,与小学数学教育具有良好的契合度,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
(二)技术支持的助力,实现精准教学
相比于小学数学常规教学模式,“教一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技术支持的有效助力,实现精准教学,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比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变成具象化内容,辅助学生快速理解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在线会议技术,将教学成果分享给其他教师,并吸收其他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目标,为全面提升学生群体学习能力提供便利条件。
三、小学数学“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实践路径
(一)教学设计,情境导人与思维激发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情境的快速导入,合理激发学生思维,以便学生更快投入学习活动。比如三年级下册的“图形的运动”,需要学生了解图形的各类运动,如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可是,部分学生在初次接触“图形的运动"时,难以有效理解图形运动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完善教学设计,辅助学生消化、吸收“图形的运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第一,设置情境导人内容。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需要与学生提前沟通,确认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各类元素,比如花园中的蝴蝶、卧室内的花瓶等。教师需要将这些元素融入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导入时向学生展示。第二,合理激发学生思维。在正式进人“图形的运动"教学活动后,教师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再次展示若干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比如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松树等,让学生结合情境导入的学习内容,观察图形,并寻找图形的对称轴。在学生找出对称轴后,教师再通过教材文本,向学生介绍对称轴的具体含义,即使几何图形成轴对称的直线。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是否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轴对称的图形,鼓励学生讲出来。“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物体,让学生快速理解轴对称的含义,掌握图形运动基础模式,更容易引导学生投入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运动”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效率。
(二)学习过程,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付孜一字一许 一体化孜子俣式应用到小子数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科学设计学习过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方式,将个人学习成果转化成学生群体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需要学生掌握常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面积。一些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多边形面积公式底层逻辑,从而通过计算公式完成简单习题。另一部分学生对于多边形结构认识不到位,无法熟练使用多边形面积公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自主合作内容,为学生群体提供快速消化“多边形的面积"理论知识的便利条件。借助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多边形逻辑。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第一,通过自主合作提高学生群体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两种类型,A类型学生学习能力良好、可以快速消化吸收新理论知识。B类型学生学习能力相对一般,需要更长时间理解理论知识。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人数,以一个A类型学生搭配两个B类型学生,或者两个A类型学生搭配两个B类型学生的方式,构建若干学生小组,让学生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借助探究学习开展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底层逻辑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梯形的面积,对“多边形的面积"做更深入的研究。梯形面积 (上底 ⋅+ 下底) × 高/2,学生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推导梯形面积。比如沿着梯形对角线,将梯形分割为甲、乙两个三角形。三角形面积
底 × 高/2,甲三角形面积 ≈ 上底 × 高/2,乙三角形面积
下底 × 高/2,两者相加,即可获得梯形面积。或是复制和原有梯形一样的梯形,通过拼接两个梯形,形成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新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为梯形的上底 + 下底;
新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上底
下底) × 高。又因为新的平行四边形由两个梯形拼接而成,单个梯形面积为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可推导梯形面积。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与形成性评价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时,需要科学设置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评价,以多视角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形成性评价,确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为学生后续投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提供可靠帮助。5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圆柱形成逻辑,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等计算公式,了解圆锥与圆柱关系,学习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情况,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第一,通过多元化评价分析学生学习表现。在学生完成“圆柱与圆锥"学习任务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可以准确叙述圆柱与圆锥关系,正确书写相关计算公式,对“圆柱与圆锥"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小组成员可以在自主合作过程中,根据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参与度、解题速度与质量,对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整理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小组的组员互评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以便调整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案,科学提高“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第二,借助形成性评价确认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学习评价单,通过形成性评价,明确学生对“圆柱与圆锥"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情况,便于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四)教师发展,团队协作与资源共享
为打造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闭环逻辑,教师通过团队协作、资源共享等方式,做好自我发展工作,提升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第一,开展教研团队协作。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成立由不同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的教研团队,在每个周末或每个月末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心得。对于同学年的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方式,共同讨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内容,从学生学习需求角度优化教学设计细节,以此提升备课效率与质量。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互相学习,构建服务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教研团队;第二,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建立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资源库,由所有教师整理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降低教师查找教学资源难度,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提供便利条件。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时,需要详细分析学生群体学习情况,根据当前学习进度,从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角度,设计完善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充分吸收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知识,强化学生思考与学习能力,为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秀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1):98-100.
[2]朱金华.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20):104-107.
[3]苗志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策略研究[J].家长,2023(29):26-28.
[4]游芳枝,梁娴雅.教学评一体化视野下小学数 学课堂构建策略[J].天津教育,2023(29):38-40.
[5]江月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3(18):72-7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