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作者: 雷恒敏【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07-03
“生活垃圾的研究"不仅能够引导小学生认识和解决身边的环保问题,还能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的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产生、分类、处理的相关信息,知道垃圾分类的知识以及减少生活垃圾的常用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垃圾分类观念,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力
通过参与“生活垃圾的研究"这类实践活动,小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如过度包装、塑料污染等,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环保意识。例如,当孩子们亲自动手分类垃圾、观察分解过程后,他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的重要性,可能自发在学校或家庭推行垃圾分类、甚至发起小型社区清洁活动,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此类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比如,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来测试不同材料的降解速度,或调查不同人群的垃圾处理习惯,这些经历有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寻找更有效的垃圾管理方案。
(三)提高团队合作与社交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团队工作机会。在分工协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必须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例如,在“生活垃圾的研究"项目中,有人负责数据分析,有人负责撰写报告,还有人负责制作演示文稿,大家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的体验让他们学会了尊重差异、有效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四)增强自我认知与发展自信
参与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无论大小,都会增加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使校园变得更加整洁,或者听到家人朋友对自己所做工作的肯定,会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之情,这种正面反馈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挑战中勇往直前,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
二、以“生活垃圾的研究”为例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
(一)情境导入法:激发内在动力与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画面,如堆积成山的垃圾场、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岛,配合震撼的数据和事实,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危机的紧迫性。紧接着,适时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继续任由这种情况恶化下去,地球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现状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将学生置于场景之中,思考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环保的深层思考。为了加强效果,还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如果置身于极度污染环境中,自己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何种影响。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垃圾是如何被处理的?"“有哪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垃圾产生?"等问题,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子课题,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
整个导入过程是为了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更是要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并且应该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哪怕是最微小的努力,也能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情境导入法成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与好奇心的有效策略,为后续的实践活动铺平道路,让孩子们带着满满的热情和使命步人环保之旅。
(二)合作式学习:从实践中求真知
将班级分为多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的子课题,如“食品包装的生态足迹”“可回收物品的再利用路径"等。学生需自主规划研究步骤,从实地调研开始,包括采访商家、收集样本、分析数据,直至形成结论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生活垃圾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项自式学习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这一模式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教室的局限,以小组形式深入现实世界,针对特定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
起初,学生们或许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正是这种探索未知的不确定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他们可能会决定访问当地的超市,观察各类商品的包装类型和用量,记录下不同类型包装的数量。接下来,通过互联网查找各种材料的生产、运输和处置过程,了解它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情况。接着,深人分析这些数据,尝试找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其实对环境产生了巨大负担的例子。在数据整理阶段,他们将面临如何将复杂的数字转换为易于理解的信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提高信息可视化的能力。最后,基于收集到的证据,学生需要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考验的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他们可能会提议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提倡循环利用包装盒,或者是倡导消费者购买散装商品等。通过撰写报告、制作海报或举行小型展览,向全校师生乃至社区展示他们的发现和建议,这样的成果展示增进了学生的公共演讲技巧,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跨学科融合:构建立体知识网络
在项目执行中,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科学、艺术等多种学科工具。例如,在开展“生活垃圾的研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主题是探究“学校食堂食物浪费现象与对策”,学生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阅读教材和听讲,而是会被鼓励运用多种学科的视角和工具来全面解析问题。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收集食堂的食物剩余量,通过称重、计数等方式量化每日的食物浪费情况,然后将数据录人电子表格,使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绘制趋势图和饼状图,直观展现食物浪费的程度和分布规律。这既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统计技能,还教会了他们如何运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创作宣传海报或短视频,传达减少食物浪费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这些作品展示了学生的设计才华,也有效地提升了项目的吸引力,使更多人关注到这个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3.pd原版全文
(四)互动研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交技巧
定期召开小组汇报会,邀请同学、老师甚至是家长参加,共享研究进展,接受多方反馈。这一环节强调对话与辩论,学生需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在建设性的批评中汲取营养。例如,中期反馈阶段,学生们已经各自完成了初步的项目研究,教师会策划一场开放式的交流会,共享各自的发现与感悟。每个小组都有机会站在台前,通过PPT演示、实物展示甚至现场实验的方式,介绍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采用的方法以及取得的关键发现。在听完一组的汇报后,不设固定的问答环节,而是鼓励自由提问与讨论。同学之间可以就某个细节深入询问,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补充意见,甚至是对研究方法或结论的不同解读。
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维护讨论的秩序和尊重氛围。对于学生的质疑和异议,教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大家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结果,激发更多的思考火花,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也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五)社区参与:连接课堂与真实世界
将项目成果带到社区,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与更广泛的公众分享。例如,在“生活垃圾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步骤,旨在将学生的项目成果融入社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笔者执教的班级为例,在“生活垃圾的研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充分展现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资料搜集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生活垃圾的种类、来源、处理流程及对环境的影响。他们不仅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干垃圾(其他垃圾)的区分标准,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做到精准分类投放。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减少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的项目成果在社区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应用。学生们设计并制作了生动有趣的宣传海报和手抄报,在社区公告栏、超市门口等公共场所张贴,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同时,他们还组织了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互动问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度。
三、结语
通过对“生活垃圾的研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探索,教师发现它不仅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分析信息、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这种集思广益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协作精神,也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如“生活垃圾的研究”,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教会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进而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思考力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谢峻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施[J].亚太教育,2024(20):143-145.
[2]夏丽丽.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J].教育界,2024(29):95-97.
[3]夏蓓蕾.兴趣·思维·能力一多维并举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质增效[J].天津教育,2024(30):119-121.
[4]严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4(17):76-78.
[5]王晓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32):105-10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