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具,大魅力

作者: 胡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28-03

自制教具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升学习兴趣方面,自制教具能以独特的形式吸引学生。对于强化概念理解,自制教具的直观性优势明显,它还能给予学生更多创新与想象的空间,这体现了自制教具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深入探究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参与制作,亦或是灵活运用与注重反馈,都有助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

一、自制教具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意义

(一)提升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数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如几何图形的特征、数学运算的原理等,教具的直观性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教具的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入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确定教具要体现的数学内容时,需对概念进行剖析,这有助于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参与制作教具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主性。而且,自制教具的运用,也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这一学习地位和角色转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自制教具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意义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数学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制教具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他们要根据所学数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一定的工具进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自制教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制作教具时,学生需要思考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创新。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制作思路,这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自制教具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制作教具的材料往往来源于生活,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提高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强化概念理解,深化知识记忆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概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自制教具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概念的内涵。数学概念往往较为抽象,而自制教具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对于图形概念,自制教具能呈现出图形的形状、结构等特征,让学生直接观察到概念的关键要素,从而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在知识记忆方面,自制教具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它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在参与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或者观察自制教具时,会调动多种感官。同时,自制教具能够突出概念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聚焦于重点,使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更加准确,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更加牢固。这有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是强化概念理解和深化知识记忆的有效手段,概念理解的深度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自制教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探究概念的机会,它能将概念中的各个元素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概念的本质。以数的概念为例,自制教具可以直观地展示数的大小、数的组成等内容,使学生对抽象的数的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在知识记忆上,自制教具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当学生对自制教具展示的内容感兴趣时,他们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中。而且,自制教具能够将知识以一种独特的逻辑结构呈现,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记忆更加系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短期记忆知识,更有利于长期的知识巩固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自制教具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创新思维需要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而自制教具过程中,学生面临着从无到有的创造挑战。他们需要依据所学数学知识确定教具的功能、设计教具的结构和外观等。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知识如何以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呈现。在强化概念理解方面,自制教具具有独特的优势。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而自制教具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概念时,学生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将脑海中的图形以实体形式展现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记忆。

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与拓展想象空间而言,自制教具给予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学生能够依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创意,构建出独特的教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既定模式的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想象空间在自制教具的活动中也得到拓展,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各种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教具形式。在强化概念理解和深化知识记忆方面,自制教具的意义重大。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困难,自制教具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实物或者模型。以数的概念为例,学生自制计数器等教具,在制作过程中对数的组成、数位等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具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具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要考虑到余数这一概念相对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精心设计的教具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余数产生的过程。从数学知识体系看,余数是除法运算中不能整除时剩余的部分。教具需要清晰地展示出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它应该能够让学生看到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当物品按照除数的数量进行分组后,剩余无法再分组的部分就是余数。这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关于有余数除法完整的概念体系,使他们从直观的视觉感受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理解。教具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具应简单易懂,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0.pd原版全文

(二)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制作教具

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制作教具,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具制作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对于三角形这一知识板块,学生亲自参与制作三角形教具的过程,就是对三角形特征的深度探索过程。当学生动手制作时,他们会思考三角形的形状构成,从边和角的角度去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参与制作教具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参与制作教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三角形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听教师讲解三角形,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个角的特点等。同时,在共同制作教具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他们互相分享想法,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结合课堂教学,灵活运用教具

自制教具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以“可能性"教学为例,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自制教具可以将可能性的概念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制作简单的教具,如在盒子里放置不同颜色的球,直观展示抽取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在课堂上,当教师展示自制教具进行“可能性"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与单纯的理论讲解相比,教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自制教具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具中球的数量或者颜色种类,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初步概念,这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四)注重效果反馈,改进教具制作

对于自制教具而言,其目的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当教师关注效果反馈时,能从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反应等多方面获取信息。如果学生对某个数学概念理解困难,可能是教具未能有效呈现关键要素。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自制教具应准确体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边的数量、边的关系等。若学生在使用教具后仍混淆二者,就表明教具制作存在问题。教师可根据效果反馈重新审视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在设计教具时,应考虑其是否能直观地展示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四条边相等这些核心概念。同时,教具的操作便捷性也影响效果反馈,若操作过于复杂,学生难以专注于概念学习,这就需要简化操作流程。而且,教具的准确性很关键,如教具中长方形的边长比例应该符合数学定义,否则会误导学生。另外,教具的可视化程度也需要通过效果反馈来调整,要确保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相关特征,从而为改进教具制作提供方向。

三、结语

在教育意义上,自制教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理解和创新思维有积极影响。在教学策略方面,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制作、课堂灵活运用以及注重效果反馈等都是关键。策略相互配合,能让自制教具发挥最大功效。总体而言,自制教具虽小,但其魅力巨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自制教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江翠萍.小工具大魅力—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4(11):56-58

[2]蒋玉秀.自制教具,提升课堂实效[J].小学教学参考,2024(11):94-96)

[3]苟建杰.小工具,大魅力一浅谈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4(8):72-74.

[4]胡凤华.小工具大魅力—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3(12):148-150.

[5]许亚.打破常规,迎接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实践尝试[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5):80-8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