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路径探究

作者: 傅双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70-03

在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作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思维模式塑造的重要环节,其意义深远且不可替代。它不仅承载着传递基础学科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大使命。面对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转型,数学教学需聚焦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强调通过启发式探究促进深度学习。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应体现新课标精神,致力于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鼓励自主思考与探索。教师须具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并内化核心素养的精髓,以此为导向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数学教育既符合学术标准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实践中,教学模式呈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传统课堂主要围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被动接收知识的角色,这不仅削弱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限制了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阻碍了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的知识探索者的转变。同时,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多依赖于传统的口头讲解和板书演示,较少引入如实验、游戏、项目制学习等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从而难以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且吸引人的课堂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以建立直观理解,影响了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深入把握。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初中数学课程设置中存在显著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割裂问题。现有教学內容过度集中在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强调公式记忆及解题技能训练,而忽略了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情境间的紧密联系。这一现状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导致学习体验变得抽象难懂。当数学教育未能有效搭建起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时,学生难以形成对数学概念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无法认识到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或其他领域中的潜在价值。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度,这对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提出了挑战。[2]

(三)应试导向下的教育窄化

现行初中数学教育体系深受应试文化的影响,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高度聚焦于备考,形成了以应对考试为核心的教学倾向。这种做法虽然可能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长期来看却牺牲了深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机会。教学过程过于注重对特定题型的记忆与练习,而非鼓励学生探索数学概念背后的逻辑关系及其广泛应用的可能性。此外,为了追求更高的考试分数,教学内容趋于表面化和片面化,部分非考点或较难理解的内容被边缘化,使得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范围受限,阻碍了他们对数学学科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不利于跨学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理论指出,通过将抽象概念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增强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主动投入问题解决过程,进而深化对数学原理的认知。

例如,在教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的“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名为“城市交通流量优化"的模拟项目。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方程组来分析实际问题,教师引入了一个贴近生活的交通管理案例:假设某城市中心区有两个主要路口A和B,每天早晚高峰时段车流量巨大,导致交通拥堵。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城市规划部门计划调整信号灯的时间设置,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关于两个路口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车辆进出数据,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根据这些数据设计一套最优的信号灯时长方案?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实际的城市交通监控视频片段,以及相应的交通流量统计数据图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问题,即建立包含两个未知数(代表两个方向绿灯时间)的一元一次方程组。学生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早高峰和晚高峰的不同流量特征、行人过街所需的安全时间,以及避免连续长红灯造成司机等待疲劳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构建和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解决社会生活中复杂问题时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在课堂内外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数学教学领域,实践性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从而深化其对概念的理解,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全等三角形"章节时,教师可以开展名为“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的项自式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构建和比较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框架,理解并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包括边角边(SAS)、角边角(ASA)以及边边边(SSS)等判定定理

教师首先介绍工程项目背景:假设学生们是专业工程师,正在参与设计一座大型桥梁的支撑结构。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精确计算和构建支撑体系中的各个组件,特别是那些由三角形构成的关键部位。接下来,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材料包,其中包含木棍、连接件和其他必要的工具,用于搭建物理模型。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基于特定条件的三角形框架,如指定长度的两边及夹角,或者三个特定长度的边,以此来模拟实际工程中的限制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4.pd原版全文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规划和建造。他们不仅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参数以保证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还要思考这些框架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行为特性。当所有个体作品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比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共同探讨哪种结构最能抵抗变形或破坏。此环节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解释设计思路,并接受来自同学的质疑和建议。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们学会了多角度审视问题,并且在面对挑战时能够灵活调整策略。最后,教师带领全体同学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教训,特别关注如何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学生被鼓励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或其他绘图工具绘制详细的工程图纸,标记出重要的尺寸和角度信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育领域,一个科学且灵活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有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石。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估机制,教师不仅能够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依据这些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适宜的支持与挑战。

例如,在教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章节时,教师可以开展名为“根式的艺术表达"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旨在深化学生对二次根式概念及其运算规则的理解,并通过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被要求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质设计并完成一幅视觉作品,如几何图形或代数方程的艺术化展示。

对于那些具备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二次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边长时遇到的根式运算,或者研究二次根式在物理公式中的体现。同时,教师鼓励这部分学生探索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如根式的有理性与无理性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注重他们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布置了更加具体的任务,如给定一系列包含二次根式的方程或不等式,要求学生先简化根式再求解。此外,教师还安排了关于二次根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讨论,如计算土地面积或物体体积时可能遇到的根式计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而对于需要更多支持的学生,教师则着重强化基础技能训练,如根式的简化练习、根号内外数字的提取与合并等,同时提供额外的辅导资源,如在线视频教程或一对一辅导,确保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提升解题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一个充满支持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三、结语

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有效融人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应持续探索优化教学策略,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应用,致力于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课堂体系,为培育具备卓越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珍.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26):7-9.

[2]马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界,2023(25):50-52.

[3]丁捷.立足核心素养理念创新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J].读写算,2023(24):65-67.

[4]李德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23(26):78-80.

[5]查全璋.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24):45-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