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的建构
作者: 蔡伟红【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196-03
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认知能力和主动性也较为缺乏,所以,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中段学生的学情为本,对语文作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语文作业形式进行精心优化。那么,如何立于“双减"背景下精心设计中年级语文作业呢?笔者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作业设计为例,谈谈"双减"背景下小学中年级作业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的建构含义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作业提出了严格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低段无书面作业、中段需完成书面作业,这意味小学中年级的作业设计要做到减负增效,才不会形成断崖式的作业问题。而传统的作业设计中往往出现“目标不明”“分层欠缺”“评价敷衍""形式单一"“内容机械"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加契合新课标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小学中年级作业设计便可以立于单元视域,以单元的核心素养为锚点,构建一个既能提质增效,又能促进学习闭环的作业系统,即构建"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
而所谓的“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便是基于教材、文本视角,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学情,明确作业设计的针对点、目标点、拓展点,进而依托课前预学单、课堂检学单、课后延学单,将作业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构建以达成目标为靶向的情景化、个性化的作业提质闭环系统,接着再借助趣味优化作业、分层创新作业、多元评价作业来构建作业提质链。如此一来,小学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便能成功构建,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发展、综合素养便有了有效提升。
二、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的建构原则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业要以知识性和趣味性兼顾的原则来设计。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更是沟通教学双方的重要环节,所以,作业一定要立足课堂,渗透知识巩固和技能的训练。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业既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趣味性。这意味着,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业设计要依托趣味性情境或借助趣味性活动,设计出娱乐化、情境化、知识化的作业。如此一来,中段作业设计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激趣启智的作用。
(二)针对性与层级性相结合
小学中年级的作业设计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层级性。以教育心理学视角观照学生,不难发现,学生个体是多样的且存在着差异,所以,小学中年级的作业设计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划分不同层次的作业类型或作业难度,有的放矢地设计出针对不同学情的、面向不同能力层级的作业,以此确保作业内容或难度契合学生实际水平,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素养的作用。
(三)多元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小学中年级作业设计既要侧重作业的多样性,更要体现作业的启发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评一致”原则旨在推动教学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在此理念引领下的作业设计便意味着要采用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方式来启发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方式,进行实时且适时的反馈。而评价时所提出的具体改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启发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作业质量,调整学习状态,了解学习情况。
三、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的建构模式
(一)拾级而上,构作业闭环系统
“作业闭环系统"是通过“段型教学"正确分解“三时作业”,将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时段特性和学生学习的自然顺序以及统一集中的作业任务分散开,布置不同层次、类型的课时作业,形成以预学单、助学单、延学单为载体的阶梯螺旋式作业闭环系统。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因此,教学《灰雀》时,根据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划分三时作业。第一步,以预学单整体感知基础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我爱读书"“我会认字”“我会认词”环节中认识生字,初知课文;第二步,借课后思考题形成检学单,先巧设侦探破秘麻雀失踪案情境,再通过问题清单“灰雀去哪”“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时,他们各自心里想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三步,借延学单“字词闯关""课文回顾”“心灵驿站”“生活场馆"巩固基础知识,深化课文主旨。

(二)目标落实,建作业提质链条
以单元目标为统领,进而依托“预学单”“助学单”“延学单"将作业融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此一来,中年级作业提质闭环系统便已建构成功。而为了更好地发挥作业作用,搭建一条能够提质增效的“作业提质链条"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作业提质链条”便是以单元目标为指向,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通过“以趣促教”“以分促学”“以评促思"的方式,以此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弹性化的中年级作业。
1.以“趣"促教,创新作业。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紧扣单元知识点,“趣"字为先,以开放、探究和整合的视角创设生活情境,整合其他学科,创新作业内容和形式,布置整合性、实践性、表演性等作业。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中年级作业设计可以结合课文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兴趣点,巧设趣味盎然的生活情境,以此作为课文教学情境。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针对课后思考题“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这一作业任务,笔者巧设“竞选西沙群岛小导游”的作业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课上所学的关键词句“有的……有的…有的…”,通过尝试表演的方式完成实践性作业,以此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66.pd原版全文
2.以“分"促学,层级作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和形式,因此,作业要根据学生智力多元性和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根据作业数量、难度、完成时长等方面优化作业弹性结构,进行有选择的分层作业设计,以确保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对于学困生,中年级作业设计要以识记性、理解性等基础巩固型作业为主,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中等生,中年级作业设计既要有巩固性知识的训练,更要有开放探究的作业,同时可适时加入应用性作业或分析性作业;对于优等生,中年级作业设计可适时减少基础性、机械性的作业,适量增加评估性作业、独作性作业。
3.以“评"促思,夯实作业。传统评价往往只关注学习结果,忽视作业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自主发展,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表现性评价的必要性,这意味着教学时,作业评价的主体要不断创新,作业评价的标准也要不断更新,作业评价的展示方式更要不断创新。因此,在小学中年级作业设计中,要实时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通过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或是多元主体自主参与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效能,以实现以评促思、以评促学、教学评的一体化。如笔者在教授《大自然的声音》时,采用多元主体自主参与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行选择作业内容、展示方式和评价主体。而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多元化评价,见下表。

第1、2项作业是基础性作业,第3、4、5项作业是拓展性实践作业。笔者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基础差的同学要从第1、2项选取至少一项完成,其他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做。实践发现,学生更倾向选第3、4、5项,虽然能力各有差异,作业质量也各不相同,但学生却能积极主动去实践,因为评价主体的加人和作业成果展示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作业的评价标准的出示则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加有“法"可依,如此一来,便促使学生的“弱势智能"在不断评价实践中朝着“优势智能”发展,实现了以评促思、以评固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中年级作业设计要秉持作业设计的原则,以“双减"理念为统领,建构一个以课堂“三单"为媒介的作业提质闭环系统,进而再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学情,通过“以趣促教”“以分促学”“以评促思"的分层递进方式来搭建作业提质的传动链,让作业设计贯穿教学始终,形成学习闭环。
参考文献:
[1]万海静.以思维导图为抓手,促进小学中段学生的想象能力[J].语文课内外,2020(5):292-292
[2]王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语文教 学通讯·C刊,2020(5):68-69
[3]赵晓蕾,王伟芝.小学语文“单元工具性目标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小学刊),2014(4):18-20
[4]于伟,王廷波,赵艳辉.作业减什么,怎么减[N].中国教师报,2021(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6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