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
作者: 杨超一、高中数学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综述
新课程标准详细阐述了数学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含义,涵盖了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的全面评价。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掌握,还应持续关注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展现的能力和态度,以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此外,教师应基于对学生潜力的精确评价,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持续,并进一步增强其数学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原则
(一)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教师在修订学业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需着重关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并拓宽评价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应当在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学生在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创新意识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实践探索精神,从而确保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持续保持。同时,学生应当能够明确认识到自身在各个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二)重视学生日常学习态度
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行为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进行实践验证的主动性,以及在面临问题驱动时展现出的质疑能力和挑战精神;在课外时间,教师则需关注学生能否按时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以及他们是否具备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学业质量评价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高中数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在意蕴,并科学合理地整合与规划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评价目标。根据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教师应当对单元、章节及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细致规划与设定,以确保教学、学习及评价环节能够实现紧密衔接与高效协同。基于学生的反馈及实际取得的成果,教师应当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安排,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课时,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借助单位圆这一工具,构建正弦函数的图象模型,并通过对该图象的平移变换,进一步推导出余弦函数的图象。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直观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教师将利用几何画板这一辅助工具,在第二和第三节课上展示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形,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类比推理技能,加深他们对函数极值、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等关键属性的理解。教师将通过逻辑推理和图形与数字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基础特性。此外,通过数学练习,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基于对概念的理解,正确地计算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计算技能。在第四节课上,教师将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学习的技巧,参考余弦函数的学习方法,独立研究并发现正切函数图象的构建方法,并确保学生能够精确把握正切函数图象的特征。在第五节授课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单元知识的课件内容,旨在辅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深人理解单元主题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实施分层教学评价,推动学生学习进步
教师在实施日常教学活动之际,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并据此设定与其能力水平相匹配的素质发展目标。采用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能够精确地识别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方面,从而有效推动其学术发展。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针对基础概念理解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函数的定义,并启发他们从一次函数的特性中提炼出二次函数的关键规律,以此促进他们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针对在思维转换过程中面临困难的学生,教师可采取因式分解策略,协助他们构建函数模型,并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来攻克难题。同时,教师亦需引导学生分析二次函数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图象与符号的综合运用,深入探究这些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融合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清晰地界定解集的范围。针对在数学运算方面面临挑战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观察图象和数值之间的关联,来深化理解并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采用形成性评价,增强教学指导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应当将评价与认知流程紧密结合,以保障评价能够全面贯穿于学习进程的各个阶段。通过精准识别学生在学习环节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开展形成性评价,并据此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通过设计具有创新性的习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其探索欲与自主思考潜能。教师应当细致观察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其认知上的偏差。借助适宜的形成性评价手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练习,并协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在课堂评价及巡视环节中,教师需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初步评价,并归纳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及理解偏差。基于学生的表现反馈,教师能够针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在巩固学生对常规解题技能掌握的基础之上,应进一步拓展其思维广度。以向量运算为例,教师详细解析向量运算的基本原理、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属性特征以及深入阐述与三角形相关的定理。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并强化其计算能力。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运用三角函数与坐标系的策略,对学生的思维边界及认知过程进行评价与引导。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热情。通过将学习任务改造成团队合作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在辨识、分析和思考问题时积极运用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能够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教授用频率估计概率时,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探索性质的学习实践活动,旨在激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应对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团队合作的学习环节中,每位成员均可依据自身的优势特长来选取相应的职责任务。在巡查课堂期间,教师应当迅速且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并针对关键概念进行深入阐释,以确保小组合作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可以激励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知识领域。在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分工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自主把握学习的节奏与进度。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每位学生均有平等的机会来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其他同学的论点提出质疑。此种交流模式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倾听与深入反思,使得推理过程得到了更为详尽的探讨。小组成员在共享信息资源、执行数据分析任务以及重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协同制定学习策略,并共同应对具体问题。教师应当密切留意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通过实施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展开自我反思与总结,利用评价工具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从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武丽莎,朱立明.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成机制与培养路径[J」.数学教育学报,2021(04).
[2]马中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8).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2023年课题“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PJY2023170)的研究成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