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以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
作者: 文银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成长,需深化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同时,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掌握更多信息技术,以适应智慧课堂的建设需求。此外,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提供了明确导向,而跨学科实践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上述策略促进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课堂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深化新课标的解读与运用
新课程改革精心界定了数学教学的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指标以及核心素养内容,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指引。鉴于新高考、新教材以及新模式皆依据新课程改革进行优化设置,教师深度解读与透彻领悟新课程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此方能精准把握数学教学的核心方向以及考核管理的重难点。学校应积极组织数学教师参与新课标的解读学习活动,引领教师对学业质量标准展开深人评估。教师需认真研读高中数学新教材,精准理解教材的编排顺序与知识架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引导教师深人探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例如跨学科合作、数字化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等,全面掌握相关教学活动的实施流程与方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新课程改革中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详细剖析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以及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以便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时能够有的放矢。
二、强化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在教育主管部门借助教育信息化2.0推动智慧课堂建设落地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也应积极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发展。教师应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努力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全力推动智慧数学课堂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学校需明确高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的目标与方向,确保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管理以及开展教学评价,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数学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基于此,学校应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涵盖培训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引导教师深人学习,提升信息素养。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应在进阶培训阶段助力数学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工具、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实践增强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学校可引入项目研讨的形式,组织高中数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共同探讨新技术在高中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每位教师负责某一板块内容,最后整合多学科教师的建议,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以高中数学“函数单调性”这一知识点为例,在教育信息化2.0大力推动智慧课堂建设的当下,教师积极顺应趋势,努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技能,促进专业成长。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过往几届学生学习函数单调性时的作业数据、考试成绩数据等,分析出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掌握差异。发现普通班级学生对复杂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掌握普遍薄弱,而重点班级在抽象函数单调性理解上存在困难。基于此,教师为不同班级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普通班级着重加强基础证明题的练习与讲解,重点班级则引入更多抽象函数实例进行深入剖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设备的智能联动。比如,教师在讲解函数单调性与实际生活联系时,利用智能传感器收集教室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将其转化为函数图象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直观看到温度先逐渐上升(对应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随后保持稳定(函数值不变区间),最后缓慢下降(单调递减区间),深刻理解了函数单调性在现实中的体现,极大提升了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项目研讨。在研讨“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化函数单调性教学资源”时,教师负责收集和整理网络上优质的函数单调性教学视频资源。通过筛选,找到国外一些采用动画演示函数单调性变化过程的精彩视频,将其整合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中,供其他教师参考使用。
三、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与践行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指明了宏观方向,在具体实施层面,教师则需深入研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为后续教学规划提供明确指引。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及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专题研讨会,数学教研组要引导教师深入剖析高中数学教材内容,明确其中体现的核心素养的共性与差异。每位教师可负责核心素养的某一版块,不同教师共同攻克核心素养中的某一主题,随后整合教师的研学成果,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深度阐释与评价,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践行能力,从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评价中做到精准施策。由于核心素养指标会随新课程改革进行调整与变动,教师还应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资讯、政策及文件,评估其对核心素养的影响以及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侧重点的变化,以此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圆锥曲线”板块,教师认真钻研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清晰地意识到圆锥曲线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以及直观想象等素养。椭圆定义讲解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一根绳子和两支笔,模拟椭圆的绘制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椭圆的本质。紧接着,在深入剖析高中数学教材中圆锥曲线章节内容时,教师敏锐地察觉到不同圆锥曲线在核心素养体现上的共性与差异。比如在讲解双曲线渐近线时,教师通过类比椭圆的相关性质,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双曲线渐近线方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而在抛物线焦点弦长的计算教学中,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学校适时开展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专题研讨会,教师积极投身其中。在研讨圆锥曲线中“数学建模”这一版块时,教师结合生活中抛物线在拱桥设计、卫星接收天线等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摸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建模素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提升跨学科实践能力与合作成效
教师的专业能力还体现在合作互动方面,数学教师需与众多学生和其他教师紧密沟通协作,以实现更优的教学效果。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积极推动多元学科知识的互动融合,探寻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使学生快乐学习并减轻学业负担,教师应从学科底层逻辑出发,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上文提及的核心素养指标对学科底层逻辑进行了界定,不妨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跨学科融合的切入点,巧妙关联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指标,提升教学水平。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深入解读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指标,还要了解其与其他学科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从数学逻辑角度联系语言学科的语言思维,设计基于数学阅读的跨学科合作项目;从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维度,引人艺术学科的构图逻辑、原理及通用语言,带动学生学习。此外,还可将数学学科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政治等多元学科的核心素养全面关联,从学科底层逻辑及学科内涵层面推动跨学科合作,切实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增锋.大概念引领新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10).
[2]王世朋.基于新课程实践探索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路径[J].中学数学教学,2023(05).
[3]王心瑜.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浅述[J].数学教学通讯,2021(21).
[*本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课题编号:TS[2024]GH091)的研究成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