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探究
作者: 冯丽敏新课标倡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强调学生深层参与、主动探究、积极合作,重视学生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的激发,确保学生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自主掌握知识与技能,构建系统化、个性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课程改革、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凸显出小学数学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原则
小学数学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首先对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前课改进程中优势渐消,凸显出单一、封闭、浅层的弊端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是坚定落实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依据教学需求、学生实情的有机融合打造双向、开放、深度的新型数学课堂。围绕学生数学知识内化与迁移外化,积极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一)生活性
小学数学课程蕴含着抽象化、符号化的知识概念,对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障碍,进而造成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在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立足学生现实生活,探索抽象数学知识具象转化的路径,进而创建多元化情境进行生动直观诠释,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启发性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要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育规律、数学基础、数学学习能力的实情,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引导、启迪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协作解决、知识迁移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以聚焦于学生思维发展、能力锻炼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有序化思考与针对性学习,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地实现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三)实践性
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课程育人功能,持续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在坚定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围绕数学课程特征,为学生创建更多自主思考、探究、验证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中自主总结、提炼规律和知识,锻炼学生技能,促进学生个性与高阶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氛围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以教学评三环一体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建构和整合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教师的带领下查缺补漏,持续提升,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实践
(一)围绕学生实情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重要前提,除了要结合课标要求之外,还应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教材。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和调查,从而明确教学重难点,由此制定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围绕学生实情创建良好课堂氛围,强化教学生动性与互动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适时指导学生学习,以确保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逐步实现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和调查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梳理班级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将其及时纳入本课教学目标中。在正式授课前,还应带领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数除法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将习得知识与本课新知有效衔接、融合。学生在认真观察和讨论中有效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促使学生结合习得知识与技能,主动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有效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而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围绕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规划
教学规划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有序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认识到,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本质,是动态调整且充满不可预测因素的师生探究性互动。在备课时制定教学规划后,当正式实施时要敏锐察觉课堂教学和预期存在的差距,并迅速调整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规划在不脱离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最大化保持教学灵活性,实现优化教学成效的同时,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六年级“圆”教学时,笔者为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创建“纪念青春,感谢师恩”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引导学生立足测量、计算与圆的知识基础上,以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制作、优化、展示杯垫的实践过程,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出具有实用性、便利性、人文性、美观性特点的杯垫为目标规划项目任务。以数学课程为核心,衔接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划分项目化子任务:1.怎样设计杯垫的款式?(如何确定杯垫的尺寸、图案或文字?怎样融合班级特色?)2.如何完成杯垫设计任务单?3.怎样结合激光切割技术制作成品杯垫?4.怎样在发布会上展示本组成品?通过四项层次递进的子任务逐步渗透“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的意义”“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的关系”“掌握测量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数据的方法”“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理解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进而整合美术手工设计、信息技术激光切割设计、校本课程作品展示等技能与环节创建寓教于乐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打破学科壁垒的同时运用习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围绕课标要求开展分层评价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培养及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既要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也要推动班级整体水平的共同提升。因此,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学生实情为参考,围绕数学课程对学业质量检测的要求,以帮助所有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为目标开展分层评价,进而维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尊严与自信,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学习成效不佳的学生可以布置基础性作业内容,针对学习成效良好的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内容。以巩固两个层次学生学习基础。进而将学习成效良好、学习成效不佳的学生归为一组,为学生布置现实生活中比例知识运用的实践问题,使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自我反思。围绕学生个性作业、合作作业的完成质量开展分层评价,对学习成效不佳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也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对学习成效良好的学生要围绕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合作交流等维度素养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以分层评价和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
三、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要保障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基于三环一体的有机融合,选取契合教学需求、学生实情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秀梅.小学数学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08).
[2]孙凤霞.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游戏化课堂—“伤脑筋12块"分级课程实施与评价[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2(06).
[3]高永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J].新教育,2023(2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