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语文 + 珠江口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作者: 梁悦民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如何在年轻一代中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此,文章聚焦于“语文 + 珠江口文化”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旨在探讨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具体影响。

“语文 + 珠江口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概述

“语文 + 珠江口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种把语文教学与珠江口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强化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该教学模式强调把珠江口地区的历史、民俗、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跨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各个学科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和认知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各个学科中查找与珠江口文化相关的元素,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专题研究,将珠江口文化融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和体验珠江口文化的内涵,学生能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的认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语文 + 珠江口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

(一)深化文化认知,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将珠江口文化的丰富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珠江口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还是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都能成为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的对象。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使学生不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能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方式,深化对珠江口文化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得以激发,进而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在“语文 + 珠江口文化”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珠江口文化的独特之处,更能理解其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比分析、专题研究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珠江口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培养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这种文化自信进而转化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促进文化传承,增强社会责任感

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更重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培养。在“语文 + 珠江口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保护、文化传播等活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语文 + 珠江口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建议

(一)深化实践体验,构建全方位文化沉浸环境

为了让学生在“语文 + 珠江口文化”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获得更深的文化认同感,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文化沉浸环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观和体验,而是要进行一系列富有深度的实践活动,如参与文化节庆的筹备与表演、进行历史遗迹的实地考察与调研报告撰写、与本土文化传承人合作完成一项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这些活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与珠江口文化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学校可以邀请文化专家、学者或传承人进校园,开展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融合信息技术,拓宽文化学习渠道

在“语文 + 珠江口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他们的文化体验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生动展现珠江口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文化现场。同时,可以开发在线学习平台或APP,提供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包括电子书籍、文化讲座、互动问答等,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珠江口文化的魅力。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文化信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三)加强家校合作,共筑文化传承桥梁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语文 + 珠江口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传承,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介绍教学计划和目标,引导家长关注和支持孩子的文化学习。同时,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共同参观文化遗址、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文化的温暖和力量。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学校的文化传承活动,如担任文化讲座的嘉宾、协助组织文化节庆等,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成长环境。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可以共同筑起文化传承的桥梁,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爱下,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文化探索热情

为了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语文 + 珠江口文化”的跨学科融合学习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应当超越传统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态度、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传承意识以及文化实践成果等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设立“文化小使者”称号,表彰在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还可以组织文化作品展览或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可以将学生的文化实践经历和文化研究报告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作为升学或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探索热情,让他们在学习和传承珠江口文化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加坚定他们的文化认同感。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探索“语文 + 珠江口文化”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还有效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珠江口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尝试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展开,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霞.初中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8.

[2]李怡惟.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3]夏莹.初中古诗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以苏教版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2017.

[4]唐欣.例谈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实践——以《山居秋暝》与中国写意山水画跨学科融合为例[J].花溪,2023(15).

[5]黄艳香.基于文化传承的“语文+三声部民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初探[J].语文课内外,2020(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1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