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作者: 刘英杰一、一堂好课,应该遵循平等原则,让学生从师生的“共情”中产生共鸣
“共情”(Empathy)是心理学词汇,直译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
国外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调皮的小豆豆遇到了一位超级棒的校长——小林宗作,小林校长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小豆豆还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她从来不会无休止地去指责自己的女儿,而是站在女儿的角度去帮助女儿解决问题。所以,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这种“共情”的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回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应该“蹲下身子”看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用平等的方法地对待学生,同学生交心结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的世界,才能设计出适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好课。作为教师,尤其是品德课教师,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导师。那么,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共情”,是必须要做到的,这样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师生才能在“共情”中产生共鸣。
二、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从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针对每一个内容标准,给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对于新时期的少年,如何让他们能够从内心对“道德与法治”产生兴趣?应该就是让学生从一些有意义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以八年级上册“家,温馨的港湾”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设计。笔者把整个班的家长请到了课堂上,在课堂上设计了“真情告白”的活动,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很多的学生用哽噎的语言,表达了对父母养育恩的感激之情。最后,家长给了自己的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在场的家长、学生,甚至评委,无一不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符合新课标中“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和父母沟通”的要求。若让学生从教材的文字中去理解父母的爱,就显得太苍白、无力。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但让学生达到了情感目标,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真正的情感体验。
三、一堂好课,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素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们更应该设置一些模拟场景,比如人生AB剧、模拟法庭、小品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时候,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位“导演”,在课前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可以鼓励学生来模拟各种角色,让讲台变成“舞台”,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活泼、生动、精彩。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时,组织学生模拟一场消费者因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维权的人生AB剧。通过A和B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通过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定的敏锐度和观察力。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各种素材,这些素材包括图文、音频、视频。最新的素材,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我们在课堂设计中,选取素材的时候,要选取最新的新闻资讯或者网络资讯,并学会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将视频编辑到PPT。
所以,这对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时刻关注社会动向,对于一些新闻热点问题,要善于捕捉,并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为课堂增光添彩。
四、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从学习中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学有所得,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知识体系要符合逻辑,教师对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应该心中有数。一堂课要想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悟,那么,一定要完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一目了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课堂知识体系的建构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不要忘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每一个环节的活动结束后,要“回归教材”,不要“蜻蜓点水”,更不能流于形式,要将活动所表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知识讲授之后,每堂课的“师生回头看”,也就是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的掌握。
五、一堂好课,应该是生活的链接,知识的延续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对教材知识的延展也很重要,它既能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深化主题,又能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做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这已经不是单纯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所考虑的问题,当下的教育和考试机制下,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项目标和考出优异的成绩之间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是怎样的呢?总结一下,无外乎就是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达到情感共鸣而又能为实际生活所用的一节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情、明确目标,充分挖掘教材,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