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赋能到语文味升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
作者: 王焕枝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多媒体教室、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载体开展教学。它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传输与处理,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与体验。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它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教育数字化与语文味的融合,是重要的研究主题。基于此,文章深入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从数字赋能到语文味升华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以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数字化应用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运用情况
数字化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APP,使用率高达 90% 。的确,APP能快速地呈现文字、图片等,给学生直面的视觉冲击,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视频的运用也深受年轻教师的青睐,因为视频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体验,能直接活跃课堂。但是,在线工具的使用相对较少。有的教师会利用在线词典、语法检查工具等,现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有的教师会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针对语言表达、语言情感等进行评价,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管理。
AI智能是最近两年兴起的智能工具,虽然有的教师将其应用到语文课堂,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硬件支撑等,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二)教学效果反馈
在提高学生兴趣来看,数字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语文课堂语文味更浓郁。在知识掌握方面,数字化教学也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完成数字化教学辅助下的学习任务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有所提升,从而更好地辅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
(三)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备课时,想着有数字化手段辅助,因而没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课堂上也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数字化呈现,使得课堂缺乏深度和内涵。还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技术的展示上,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看”上面,而忽视了语文的精髓。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大量播放动画、视频,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词的语言文字,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从数字赋能到语文味升华的实操性策略与案例
(一)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营造语文氛围
以教授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在课堂导人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塞外风光的高清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塞外风光的兴趣。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先让学生利用AI软件豆包输入诗句,生成图片。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古诗的内容或教师展示的图片,用语言描写出其中的画面。随后,将相关描述输入豆包对话框,生成另一张图片,并提问学生:两张图片哪张好看?有的学生表示前者好看。教师追问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直’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孤烟的挺拔,在大漠的背景下显得很有力量。”还有的学生说:“‘圆’字把落日的形状描绘得很生动,和‘直’字相互映衬,一圆一直,画面感特别强。”同时,也有的同学表示后一张图片更好看。这都是语言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和引导赏析,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诗句所营造的独特意境,感受到诗词的语言之美和艺术魅力,语文味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二)借助数字化工具促进互动,增强语文体验
以教授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智慧课堂平台)发布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基础问题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通过平台数据的统计,掌握学生回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平台抽取学生当讲解小老师,教师作适当点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教师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文中的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事例,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有的小组提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不会因为鲁迅是中国留学生而区别对待,体现了他的公正和善良。还有的小组讨论到藤野先生纠正鲁迅的解剖图,这表明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注重科学事实,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又耐心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的严谨。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查看讨论内容,进行补充和质疑。通过这种在线答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思考、探究,在互动中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生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还提高了表达能力,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语文味也就在这热烈的互动中愈发浓郁。
(三)借助AI技术,演绎作品情感,深化语文素养
以讲授《春》为例,上课时,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春天景色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同时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利用朗读,让学生感受《春》的语言魅力。首先,让学生在AI豆包对话框输人《春花图》的文字,并按朗读键。AI的朗读很生硬,没有感情,学生听了都笑起来了。教师及时追问,应该怎么读呢?学生表示,要读出轻快、读出生机。随后,让学生尝试着读,确实比AI的朗读好多了,但还不够。接着,让学生用“朗读超人”搜索《春》的朗读,通过对比评出读得最好的,并引导他们模仿着读。最后,通过语气的抑扬顿挫,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生动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文学味。
从数字赋能到语文味升华,是一场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话,是让教师在使用数字化工具中守住具有诗性的、有温度的语文本质。不断更新换代数字化工具,也能随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刚.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D].延吉:延边大学,2025.
[2]程少堂.“文人语文"放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1(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