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作者: 李美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辅导人员关注的焦点。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当前,学生问题频发,其反映的问题也各式各样,主要集中为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个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通常会采取相应的技巧进行辅导和干预。代币疗法作为一种行为矫正技术,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通过运用代币作为强化物,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奖励和强化,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行为模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文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代币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过程和实际效果。
二、代币疗法的应用
代币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实施步骤通常包括:确定目标行为、选择适当的代币和强化物、确定代币数值和兑换规则、实施干预计划以及评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个性化的方案,以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定代币疗法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目标行为的明确性和可完成性、代币的吸引力和可获得性、强化物的多样性和适当性、规则的清晰性和公平性。此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以确保方案能有效实施。
一、理论基础
代币疗法是基于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该方法能够利用外部强化物来激发个体自发活动,使个体逐渐减少不良行为,塑造良好习惯。代币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强化是代币疗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本研究中,将主要采取正强化以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矫正。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例如,当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时,给予表扬或奖励,这会使学生更有可能在未来继续按时完成作业。代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强化物,具有延迟满足和累积强化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积累代币来换取自已喜欢的奖品或特权,这使得强化的效果更加持久和显著。
三、案例分析
近期,我校三年级某个班级由于课堂纪律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上课的效果,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为了改善该班的课堂效果和学习氛围,我们针对班上两名行为习惯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A和学生B进行了定期的心理辅导,具体辅导过程如下。
第一,确定目标行为。针对学生A和学生B的情况,确立以下目标行为:上课时保证不开小差;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课间不吵闹,与同学和谐相处;上课不迟到;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确定代币数值。我们在网上购入一批代币卡,包含积分为1、2、5、10的4种代币卡片。
第三,选择强化物。强化物的选择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可以根据学生A和学生B的意愿来制定,并根据他们所喜爱的程度不同,在价值上也会有差别。例如,玩具需要积分为5的代币,去游乐园玩需要积分为10的代币。
第四,拟定代币交换价值表及兑换规则。价值表的拟定能够使代币卡成为目标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桥梁。我们根据每个目标行为完成的难易程度来定价值,若目标行为越难完成,则学生在达成目标行为时获得的代币卡值越高。根据代币表总得分,学生可以兑换其想要的强化物。
第五,实施为期6周的心理辅导。第1—2周:心理辅导教师向学生A和学生B详细介绍了代币行为疗法的规则和要求,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表现良好,就可以获得积分,并用积分兑换喜欢的奖品。在课堂上,教师密切关注学生A和学生B的行为,每当他们出现自标行为时,及时给予积分奖励。例如,当学生A和学生B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10分钟以上时,教师就会在课后奖励1个积分;当主动举手发言时,奖励2个积分。课后,教师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监督他们完成作业,并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积分。若学生能在家里主动完成家务,也能奖励2个积分。经过第一周的实施,学生A和学生B的课堂表现有了一定的改善。第3一4周:随着学生A和学生B对代币行为疗法的逐渐适应,心理辅导教师开始逐渐提高目标行为的要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A和学生B每节课做小动作的次数不超过2次,主动发言次数增加到每天3次。同时,为了保持学生A和学生B的积极性,心理辅导教师适当调整了兑换规则,降低了一些奖品所需的积分数量。例如,将兑换铅笔的积分从5个降低到3个,将兑换笔记本的积分从10个降低到8个。在这一阶段,学生A和学生B的行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课堂表现更加积极主动,作业完成质量也进一步提高。第5一6周:心理辅导教师开始逐渐减少代币的发放频率,将积分奖励从每次出现目标行为给予,改为每节课结束后根据整体表现给予。同时,引导学生A和学生B逐渐将外部的代币奖励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激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改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你今天表现得很棒,是不是也很有成就感呢?”
在最后的消退阶段,心理辅导教师进一步减少代币的使用,只有在学生A和学生B表现特别突出时才给予积分奖励。同时,鼓励学生A和学生B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良好的行为延伸到其他方面。例如,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同学友好相处。
第六,评估效果。在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A和学生B的心理辅导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他们的行为习惯问题也得到极大改善。他们的改变得到了全体科任教师的认可,同时学生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鼓励、认可与自信。一开始,他们只是为了获得拥有性强化物(玩具)而去改变,后来他们发现,原来自己行为的改变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的,实现了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转变。相信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能够维持更长的时间。
四、讨论
代币行为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第一,它能够明确、具体地定义目标行为,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期望的行为。第二,通过即时反馈和奖励,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第三,代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第四,代币行为疗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然而,代币行为疗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其次,长期实施可能导致学生对代币的兴趣下降,影响干预效果。再次,代币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最后,对于某些复杂或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代币行为疗法可能效果有限。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代币行为疗法与其他心理辅导方法结合使用的效果,以及如何有效促进外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以保证心理辅导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Loovis,E.M.. Behavior management [J].Adapted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2005(04).
[2]尧丽,杨海帆,吴美霖,李永丰,段海军,任维.正强化和负强化:概念,争议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2017(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4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