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学生行为偏差纠正案例研究
作者: 梁冬梅一、主要问题概述
(一)个案情况描述
小东,男,11岁,五年级学生。该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为:1.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前准备拖拉,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物品摆放需要较长时间;上课时,东张西望的现象很明显,经常性和同学聊天。2.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朗读课文时无精打采,几乎不举手回答问题。面对老师的提问,基本上是保持沉默。3.作业完成拖拉。作业经常性不完成。偶尔上交的作业,书写马虎,正确率很低。4.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二)家庭教育情况
该家庭父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但是没有掌握如何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平常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关心也不够。教师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时,家长一般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爸爸甚至斥责得比较多。父母目前的困难比较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基本上不回应。
二、辅导目标
1.初步改变上课不专注的问题,能够和教师进行交流,抵触情绪有一定的缓解,减少上课做小动作的行为。
2.初步对学习感兴趣,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基本上不做小动作,不走神。
3.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保持一定的专注力,基本能够完成作业,书写比较工整,正确率较高
三、分析与诊断
(一)个人因素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拖延现象,和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制力、时间管理、成败归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关联。笔者在观察小东的过程中,发现小东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学习动机。在和小东的谈话过程中,发现小东学习目标不明确,觉得学习都是家长和老师逼着自己,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2.学习兴趣。小东自述对语文不感兴趣,很枯燥。另外,他刚学习语文的时候总是被老师批评,所以慢慢地就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3.自制力。笔者在对小东的观察过程中,综合其他学科老师对他的评价,发现小东的自制力很弱,无法有效地管控自己的行为,因而注意力也很难集中。4.时间管理。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得知,小东的学习基本上属于无管控状态,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时间。不懂得如何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后次序。
(二)教师因素
从访谈中得知,小东刚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碰到一些困难,而教师没有及时帮助他,造成他对这一学科的反感。由此可见,教师的不当行为也是造成学生拖延现象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1.教师关爱不足。小东在语文起步的时候,确实碰到困难,而当时教师并没有理解他的这种困难,而是将原因归结到他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因而影响了师生关系,让小东错认为教师在针对自己,所以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2.学习任务单一。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往往是“一刀切”,没有进行作业布置的分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没有成就感。3.教学方法单调。重复乏味的教学,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时,学生自然积极性不高。
(三)家庭因素
笔者在和小东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小东拖延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1.家长缺乏榜样示范。小东的妈妈反映,自己和孩子的爸爸在做事情方面,没有及时完成,做事情没有规划。这些行为深深影响了孩子。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在教育小东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指责。小东的爸爸甚至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小东。
四、辅导策略与过程
(一)经常关爱,鼓励为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执教的学科。在辅导小东的过程中,笔者尽量找他的闪光点。比如,某一次小东完成了作业,笔者在班级中大力表扬,还特意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有进步。上课的时候,常常看小东的学习情况,只要他做得好的地方,笔者就会不遗余力地夸赞他,书写工整,坐姿端正,能够朗读课文,发音很准,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点,都成了笔者不断夸赞他的地方。这样不断地鼓励和夸赞,小东慢慢提升兴趣了,他这样对笔者说过:“老师对我这么好,总是夸我,我不认真都不好意思,觉得辜负你的期望。”由此可见,老师的关爱和鼓励,是他改变自己的一种重要动力。
(二)改变教学,作业个性
笔者尽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枯燥乏味的单调朗读背诵,而是采取游戏、表演、情境创设等方式。为了提升小东学习的信心,对他的学习任务进行调整,降低难度。比如朗读一个段落,或者说一个比较简单的句子。让他不断在同学们的面前展示自己,并予以他鼓励和称赞。
在作业布置方面,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笔者会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一是减少相应的作业量,别人做三项作业,他只需要完成一项;二是降低作业难度,单独给他布置力所能及的作业。这样,小东觉得自己能够完成,作业不完成、不认真的现象越来越少。
(三)传授策略,督促过程
为了让他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笔者教给他一些具体的策略。1.学会暗示。笔者告诉小东,自我暗示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好办法,比如可以在自己的课桌上贴上纸条“我要认真听课,不去想别的”,在家里的墙上贴着“先做作业再去玩”。2.时间管理。笔者告诉他怎么处理自己的事项。可以从“重要”“不重要”“很紧”“可以缓一缓”这样四个方面划分,对每天要做的事情进行排序:重要又很紧急的事情排在第一,紧急不太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二,重要的可以缓一缓的排在第三,不重要的,又可以缓一缓的事情排在第四位。告诉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和作业的事情一般都是排在重要的位置。这样的方式,让他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事务。3.过程监督。小东毕竟是个学生,需要进行监督。为了让他清楚自己的改变过程,笔者特意制作了过程图,细化他每天的上课作业情况,做得好的时候给予奖励,做得不好就要处罚。
(四)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笔者积极和小东的父母沟通,建议他的父母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坚决不打骂孩子。同时,建议他们改变自己的事物处理方式,告诉他们事物处理的“四象”法则。另外,和家长商量好,用奖品来鼓励小东,制定奖励和处罚规定,不断用强化物来强化他的向好行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4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