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诚信教育新思考

作者: 刘丽华

一、诚信价值观培育是网络时代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关键

(一)诚信价值观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石

诚信价值观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既包括诚实无欺、信守承诺的道德认知,也包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而言,诚信是良好品行的基石。一个诚实守信的学生,往往也更加善良、正直、有责任心,反之,诚信缺失往往是更多道德问题滋生的土壤,“人无信而不立”。

(二)网络环境对学生诚信认知提出新挑战

网络是柄“双刃剑”,在极大拓展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因其复杂性、虚拟性、隐蔽性,也给学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违法言行,很多学生因辨别能力弱而受到误导,诚信缺失频频出现。比如,有人在网络交友中“隐藏真实、放纵自我”,有人在网络言论中失信、不自律,有人在网购时盲目消费、逃避责任…可见,在网络浸润下长大的学生,其诚信观念正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守诚信,树立诚信意识,是学校育人新课题。

(三)诚信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诚信”被列为课程整体目标之一,诚信教育内容贯穿各学段,如一年级“诚实守信从我做起”、二年级“诚实守信”、三年级“信守承诺”、五年级“诚实守信”等。诚信已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主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传统的言传身教已远远不够,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将课堂诚信教育同网络伦理、网络行为规范等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塑造线上线下一致的诚信品格,努力成为诚信网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已成为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当前小学诚信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实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诚信教育内容多为“诚实做人、信守承诺、诚信立身”,侧重于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言语行为,对学生网络生活涉及不多。而现实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交流、娱乐时面临着各种“做诚实人、讲信用”的问题,如果诚信教育脱离网络语境,对网络空间的道德认知指引不足,不仅缺乏教学吸引力,更难以达成教育目标。所以,道德与法治课要将诚信教育内容和学生网络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明辨网络行为边界,提升网络诚信意识。

(二)诚信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体验

道德认知的形成,需要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互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升华。而传统诚信教育多为说教式,学生缺乏代人感和参与感。尤其在网络语境下,学生早已适应网络获取信息的灵活多样。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可主动顺应学生喜好,创设网络生活情境,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引导学生体验诚信内涵,内化诚信价值理念。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诚信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三)诚信行为养成环节薄弱,实践性不足

诚信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诚信行为习惯,塑造学生诚信人格。目前诚信教育多停留于说教,缺少将诚信内化的实践环节。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知道诚信很重要,却在面对现实诱惑中出现诚信缺失,足见从“知”到“行”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虚拟的网络空间,违背诚信的行为隐蔽性强、负面影响大,单纯的课堂说教更难以促进行为塑造。亟须加强诚信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诚信,摒弃欺诈、敢于承担,以良好行为引领诚信风尚,做诚信网络的倡导者、实践者。

三、网络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塑造学生诚信价值观的路径创新

(一)丰富拓展诚信教育内容,紧密联系网络生活

网络诚信已成为诚信教育的重要维度。道德与法治课要结合学情,将教材中诚信教育内容向网络空间拓展,紧密联系学生的网络生活经验,用真实事例进行有信服力的诚实教育。例如,在学习“合理消费”一课中,教师将学生事例引入课堂:小A在某网上发现零元购书包,他高兴地点开链接购买两个。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发现网络中的安全隐患,更明确了诚信消费、理性消费理念,约束自己不参与不诚信交易,要做诚信消费者。道德与法治课要多选取网民诚信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践行诚信。要善于捕捉网络诚信正能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诚信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意义,共同倡导诚信网络文化、抵制网络失信行为。

(二)创新诚信教学模式,强化互动体验

诚信教学要善于利用网络热点事件、典型案例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诚信内涵。例如,在教学“文明上网”一课中,教师创设情境,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陌生网友进行交流,模拟网上经常出现的索要个人信息和不当言论场景,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观察分析网络交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在情境中讨论隐匿身份、失信言行的危害,从而学会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结交网友,树立安全和诚信意识。再如,在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教师可设计“网购受骗”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网购达人、卖家、执法者等角色,讨论网购诚信的重要性,感受维护网络诚信,人人有责。情境教学不仅有助于将抽象的诚信要求具体化、生活化,更能在学生代入体验中升华情感,强化诚信意识。诚信教学还可围绕热点问题开展小组探究,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如针对当前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网络谣言现象,教师提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网络谣言”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探究后,发现网络谣言的危害,掌握抵制谣言的方式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诚实守信可贵。

(三)丰富课外诚信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培养学生诚信意识,不仅要引导其内化于心,更要引导其外化于行。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网络诚信小记者”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网吧等开展诚信宣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学生通过采访诚信典型、撰写诚信心得、制作诚信海报等,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诚信意识。如在“诚信,让网络更文明”主题宣传中,学生通过采访周边小网民,了解诚信上网的重要性;通过制作海报、撰写倡议书,呼吁推动诚信网络环境建设。在诚信宣传实践中,学生诚信意识得以强化,诚信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学生充当诚信宣传员,加强了对诚信知识的内化,提升了诚信的践行自觉。小记者活动,让学生成为诚信价值观的传播者,在知行合一中筑牢诚信品格根基。

(四)强化多方联动,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独角戏,更需要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道德与法治课可以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教学中,给学生讲诚信故事;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班级微信群,在“写给家长的一封信”中宣传诚信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可在校园网、班级博客开设诚信教育专栏,及时发布诚信格言警句、诚信小故事等;可利用社区网络,设立诚信教育宣传栏,开展“诚信伴成长”社区行等活动,让社区诚信氛围影响、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诚信中国”“信用中国”等网站,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诚信知识,感悟诚信内涵。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利用好网络优势,营造浓厚的诚信网络文化氛围,给学生良性的心灵滋养。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加强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更要肩负起新时代的神圣使命,在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模式创新、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积极创新,积极地迎接网络新代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坚守诚信操守,明确诚信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肩负起社会责任,争做诚信网络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崔富强.多模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J].亚太教育,2024(09).

[2]兰文玉.浅析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学生健全人格教育[J].新教师,2024(03).

[3]王雪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路径初探[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07).

[4]魏秀荣.“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研究[J].家长,2023(0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4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