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作者: 郭惠芳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教育理论尚不完善,教育方法仍需改进。特别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家庭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认知,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家长往往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心理支持,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校合作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提升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推动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一、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在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家校合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具有一定差异,其重视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和教育氛围的营造,强调教学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联系。教育环境(如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可构建更加完善、全面的教育环境,进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专业支持,还需要家庭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积极地配合。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的行为举止、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家校合作,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二、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增强家校合作意识,奠定教育基础

家校合作可构建完善的教育环境,助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若要真正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推动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必须从观念层面出发,强化家校合作观念,进而为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增强家校合作意识的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和教师要深刻领会家校合作的意义与本质。家校合作不仅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简单沟通,而是基于共同教育目标的深度合作。家校合作的目的是整合家庭与学校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互享,进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和教师需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学生提供全面、连贯的教育支持

2.为确保教师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需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心理健康知识、家校沟通技巧等,使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引导。同时,通过家校沟通技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为家校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3.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家校合作,应深人研究家校合作的具体问题。学校可召开家长座谈会,围绕家校合作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校合作的措施等方面展开座谈,共同探讨推进家校合作以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学校可组织现场交流讲座,向家长发放相关学习资料,如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家庭教育指南等,并结合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其增强家校合作意识。

(二)完善组织协调机构,落实家校合作

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为家校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协调双方的教育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应构建以学校行政领导牵头、以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以家长委员会为有效支撑的家校合作组织体系,具体如下:

1.学校行政领导。在组织协调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家校协调,制定和审议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保家校合作顺利进行。

2.家校合作主要负责人。设立主要负责人,一般由班主任担任,负责家校合作计划的具体推进。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家校合作方案,明确合作目标、合作内容;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与家长代表沟通,建立紧密的家校联系,增进家校互信,形成教育合力。

3.家长委员会。主要成员是家长代表,由具备相应能力的家长自愿担任,代表学生家长进行家校沟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执行,促进家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及时解决家校共育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家校合作的高效运行,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往往难以做到全面和有效。同时,一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了弥补家长在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给予家长专业性的指导,引导家长改变思维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为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掌握有效的教育技巧;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或咨询室,使家长在遇到教育难题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建议,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性、有效性。

2.利用微信、QQ、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家校常态化沟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倾听家长的教育困惑和期望,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多赞美、少批评等,助力增进亲子关系,提升教育效能。

3.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教育短视频、心理健康指导精选文章等,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源,助力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开展线上或线下讨论,分享教育心得,形成积极向上的家校合作教育氛围。

总之,家校合作共育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必须积极推进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共育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教师、家长要共同发力、精准施策,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享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方法,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尧.家校合作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21(10).

[2]李晓敏.家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1).

[3]景霞,家校联动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生(下旬刊),2024(02).

[4]牛亨,李东文.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智力,2023(11).

[5]杨淑清,张秀梅.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4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