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促进学生的精气神”的德育实践案例
作者: 黄健彬一、案例背景
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小学积极响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号召,针对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意志力薄弱、团队协作意识不足等问题,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在2025年2月17日一21日,学校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国防教育周军事训练营,推动国防教育进校园。在国防教育中,学校将“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融合到军事周训练营中,通过沉浸式军事体验与主题教育深度融合,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德育品牌。
本次训练营立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目标,构建了“军事技能训练 + 国防知识学习 + 精神品格塑造”三维育人模型。学校特别邀请退役军人教官团队全程指导,设计“理论学习一实践体验一成果展示”闭环式课程体系,使国防教育走进课堂、融入生活。参训学生涵盖1-6年级共500余人,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记录、全效评估”的三全管理模式,确保教育实效。
二、实施路径
(一)纪律筑基:队列训练锻造意志品质
早上8:30的操场已响起嘹亮的集结号。六年级学生蒋煖毅第一次体验站军姿时,仅坚持了15分钟便双腿发颤。在教官“军姿是军人的名片”的激励下,他咬牙坚持到40分钟,汗水浸透的后背印证着成长的蜕变。这种“从难从严从实”的训练标准贯穿全程:停止间左右、前后转法练习中,学生反复校正摆臂角度;齐步走训练时,以“厘米级”精度丈量集体荣誉感。
五天训练的数据统计显示,参训学生平均单日训练时长达6小时,累计完成80公里行军拉练。通过教官《军事训练日志》记录发现,93% 的学生在“意志力提升”方面有深刻感悟,如五年级学生何康顺说道:“当双腿像灌铅般沉重时,虽然十分疲旁,十分辛苦,但我明白了‘令出行随’的意义。”
(二)文化浸润:军歌嘹亮筑牢精神根基
“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在校园回荡之际,教官编排《强军战歌》课程,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融入军事训练中。四年级学生在唱《强军战歌》时,声音高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深刻理解歌曲背后的家国情怀,对军人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
特别设计的“班号创作大赛”成为文化育人的亮点。各班级以“长城”“战鹰”“蛟龙”等意象设计独特的班号。二年(1)班“艺龙班”的班号为“山中猛虎,水中蛟龙,市头小学,卧虎藏龙”,他们在结营汇演中以警棍操方阵惊艳全场。这种文化符号的塑造,使抽象的国防意识具象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腾。
(三)情感共鸣:红色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二)特色文化初步成型
在“小小军事员”的故事讲解中,学生听品故事,深入了解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等英雄事迹。三年级学生蒋瑶瑶在听完故事后动情地说:“我终于明白,课本上的‘最可爱的人’是多么伟大。”这种沉浸式体验突破传统说教模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手语操《国家》的创新编排更显教育智慧同级学生混合编组,在动作设计中融人“强国有我”口号元素,用手语演绎“我和祖国共成长”。当后排学生用手臂拼出“强国有我”字样的方阵时,观礼台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情感共鸣,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厚重的、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
(四)实践锤炼:战术演练培育责任担当
“盾牌方阵”训练现场,四年级学生雷丽莎带领小队连续改进三次队形,最终在实战对抗中成功抵御“敌军”进攻。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模拟实战中领悟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教官的训练日志显示, 87% 的学生在训练后分享自己在训练中感受到的团队力量。
此外,在国防军事训练中设置“紧急集合”“迅速前进”等实战情境,考验学生的应急能力。当一年级学生蒋乐林听到集合号时,他用稚嫩的声音坚定地说:“我是班长,必须快速带头集队!”这种责任意识的觉醒,正是学生最珍贵的收获。
三、育人成效
(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营仪式上,“铁血尖兵”方阵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检阅台,嘹亮的番号声震撼全场。家长代表蒋女士在反馈中说道:“孩子以前不懂得收拾,现在回家主动叠被子、整理书桌,连说话都变得铿锵有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正是精气神培育的生动写照。
行为观察数据显示,参训学生在纪律性、集体意识等方面提升显著:课间追逐打闹减少62% ,主动帮助他人次数增加 56% ,班级事务参与度达 91% 。这些量化指标印证了国防教育的育人价值。
“尚武精神”已成为学校新文化标签。升国旗仪式中,学生接受校长检阅,精神抖擻,声音高昂有力;学生排队放学时,班号呼声整齐,步伐有力。更令人欣喜的是,家长看到孩子的精气神变化,自发组建“国防教育志愿者联盟”,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三)教育模式创新突破
本次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的“五维评价体系”,涵盖意志力、协作力、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维度。在下一阶段,有望开发《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将“游戏化训练模块”推广试用。
(四)正能量辐射广
学校在2月21日结营仪式当天进行了图片直播,仅一周观众浏览量超过10万人,形成了良好的国防教育正能量辐射效应。
四、典型事例
(一)事例:“独眼班长”的逆袭
五年级学生蒋同学因右眼视力缺陷,曾自认为“不够格”,但在刺刀操训练中,他凭借精准的步伐和有力的劈刺动作,当选为方阵班长。当他通过多次训练终于完成示范动作时,赢得了“最美兵王”的称号。这个故事可以拍成微电影,成为德育教育的鲜活素材。
(二)事例:姐妹花的成长日记
双胞胎姐妹蒋晓薇、蒋晓萱原本性格迥异,姐姐文静内向,妹妹活泼好动。在队列训练中,她们互相纠正动作瑕疵,在战术演练中携手完成任务。结业式上,她们共同获得“最佳搭档”。蒋妈妈在结营仪式上看到此情况,十分感动地说:“没想到国防教育能让姐妹俩学会理解和包容。”
五、反思展望
本次国防教育周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专业化师资不足、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化等问题。未来,计划与军事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开发“VR战争体验馆”等数字德育资源,以及构建“小学—初中一高中”国防教育衔接机制我们坚信,当国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必能培育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ngl20250550.pd原版全文